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实践与思考 |
应城党校网 2010-12-27 |
|
|
|
|
|
应城市发展和改革局 任发明
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县市级政府是贯彻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政策的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和实施主体。如何把大中型水库移民政策落实好,发挥移民项目资金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省政府提出的“政策兑现、移民满意、资金安全、社会稳定”的工作目标,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课题。
一、现状与概况
应城市现有短港水库和渔子河水库的农村移民被纳入后期扶持范围。这2座水库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初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水库移民顾全大局,不计得失,按要求从淹没区搬迁出来,就近安置,移民工作不十分到位,移民档案资料不齐全。从2006年11月份开始,市政府组建工作专班,进村入户调查摸底,按照“追根溯源、顺藤摸瓜、单独咨询、交叉确认、连户认定、张榜公示”的方式方法,共核实认定水库移民现状人口4611人(含三峡水库移民),其中原迁移民1411人,自然增长人口3200人。移民人口集中分布在田店、杨河、杨岭3个乡镇、11个村以及短港和渔子河水库下辖的2个农业组,在本市其它乡镇也有零星分布。
2006年调查统计,2005年全市移民年人平纯收入3100元,比全市农民年人平纯收入低500元左右。移民人均住房面积23平方米,比全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少5平方米左右,且大多数是土坯房,如渔子河刘桥组13户均为土坯房。80%移民所住村交通不便,道路等级低,通湾路多为土路,有的甚至没有成型的路,如杨河镇土庙村松林组和小陈组没有进出道路,给村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困难。移民居住地点多为水井取水,不少地方还饮用塘堰水,严重影响到移民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电话、广播电视入户率不高,就医较难、就学较远,精神文化生活落后。库区和安置区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处于边缘化状态。
二、实践与成效
自2006年7月份以来,市政府采取原迁移民后扶资金直补到人与增长人口项目扶持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各项水库移民政策。在工作理念上坚持服务为先,在项目选择上坚持移民自我作主,在项目实施上坚持市镇二级监督,在资金使用上坚持规范运作,实施了一批基础性项目,重点解决了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以及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积极引导和组织移民把后期扶持资金和其他惠农资金结合起来,做好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垃圾堆放及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等“六改五通”工程,进行了排灌渠硬化、机泵站维修、当家塘堰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生活和生产条件大为改善。
截至目前,已兑现原迁移民直补资金211.65万元,申报实施项目30个,扶持资金400万元。新建提水泵站1座,硬化渠道6.5公里,改造当家塘堰5口;新修机耕路5.5公里,通村通组水泥路16.77公里,新修机车通行桥2座;新建户用沼气池100口;新建农村集贸市场1座,村级活动场所1处;移民技能培训100人次。项目辐射库区11个村和渔子河水库、短港水库下辖的2个农业组,受益人口逾万人。
在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市政府采取后扶项目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和放大了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效果。一是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库区灌溉用水得到保障,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粮食等农作物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移民参加劳动技能和就业培训,拓展了致富门路和就业渠道,户平收入大幅增加。据统计,2008年移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底3100元增长至4660元,增长18%,达到全市年人均纯收入水平。二是社会效益得到显现。移民人口得到社会关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发展不再被边缘化,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怀,移民急需解决而无力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城乡统筹,共建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三、启示与思考
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当前,移民工作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1.树立科学的后扶理念。不能局限于就后扶工作而做后扶工作,后期扶持资金毕竟有限,要破除“等、靠、要”观念和惯性思维,树立统筹兼顾、超前发展的理念,借助项目的扶持和引擎作用,提神鼓劲,激发移民和移民安置村群众自我发展的活力,使他们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真正主力军。
2.调整适宜的后扶方向。适时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开发方向转变,突出三个方面的重点: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水利、电力等为主,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产业开发。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发展产业,大力开发茶、药、林果等特色农业,开发库区观光渔业、旅游休闲服务业,为移民群众增收开辟稳定的渠道;三是扶贫扶智。结合产业开发,培养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植一批产业大户,由点带面,提高全民素质,引导群众创业。
3.探索灵活的后扶方式。要放宽思路,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灵活的扶持方式。一是实行良种实物扶持。对因分散居住而难以享受扶持项目的移民户,可以尝试推广良种良法,引导其调整种植结构,促其增产增收;二是实行定额补助扶持。先组织移民按预定计划实施生产性项目,再组织验收,验收合格,按照预定的补助额度给予补助;三是股份合作扶持。以村为单位,将移民项目资金作为股金投入到本村移民领头创办的种养业基地或带“农”字的龙头企业,选派移民代表参与基地和龙头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移民按股分红;四是贷款贴息扶持。对在调整农业结构调整中,推广面宽、所需资金量大的项目,可以采取贷款贴息方式,鼓励移民向银行、地方财政、各类投资公司等争取贷款用于生产。贴息贷款限额由政府与银行部门商定,移民按照商定的贷款额度办理贷款手续,并凭贷款凭证向移民主管部门申请贴息,经审查批准后,移民部门按银行的利息单,由贷款的移民户办理手续后直接将利息付给银行。
4.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一是要健全移民工作机构。我市大中型水库移民人数虽然不多,但需要开展的工作还很多,务必健全机构,落实人员和经费,明确工作职能,强化规范管理;二是出台配套政策。根据中央和省的相关文件,结合市情,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移民乡镇、移民村的责任,做到各负其责,各履其职;三是培养和造就一支过硬的移民工作干部队伍,为移民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