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社区共建工作调查 |
应城党校网 2010-12-27 |
|
|
|
|
|
中共应城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宣传科长 付立军
一、基本情况
应城市现有5个街道、25个社区,共有社区居民14.8万人,辖区单位392个,辖区单位党组织577个,自管党员985人,社区干部187人。社区党建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2002年到2003年,按照“以党建带筹建”的工作思路,狠抓了社区的基础性工作,使社区党建工作有了良好的开端;二是发展阶段,2003年到2006年,坚持组织、队伍、机制、阵地和功能五大建设一起抓,使社区党建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三是巩固提升阶段,从2006年起,通过开展示范社区创建和形式多样的党建主题活动,巩固和深化社区党建成果。
二、主要作法及成效
近年来,应城市委创新思路,在开展社区党建共驻共建工作中,对社区党建工作实行项目管理,推动了社区共驻共建活动落实,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事情共商、难题共解、文明共创、活动共办、社区共建。先后有2个社区被授予全省和谐社区和全省安全文明社区称号,城中街道和三眼井社区分别被命名为全省社区党建工作示范街道和示范社区。中央电视台还专题介绍了应城市建设平安和谐社区的作法。
1.创新管理模式,化“软任务”为“硬指标”
将社区共建的各项工作内容细化为若干个办实事项目,逐项分解落实,从而把社区共建的“软任务”转化成了各辖区单位的“硬指标”。
一是广求民意筛项目。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居民代表座谈会、网上征集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居民群众的意见。25个社区共发放征求意见表3000份、发送《致居民群众的一封信》10000份,召开居民代表座谈会31场(次),收到居民群众意见和建议311条(次),筛选出需要解决的问题89个,并登记建档。
二是结合实际立项目。对社区筛选出来的办实事项目,按有条件能够解决、短期内难以解决和不能解决三类进行了分类整理,并结合居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辖区单位的工作实际,分批进行立项,分解落实到社区和辖区单位。
三是明确职责抓项目。建立了办实事项目工作责任制,每个社区确定2-3 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明确责任单位、承办人和完成时限,并在《应城组工网》上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首批确定的48个办实事项目已全部办结,目前正在进行第二轮办实事项目的筛选申报工作。
2.强化工作举措,变“独角戏”为“大合唱”
一是领导驻点带动。应城市委下发了《关于建立市“四大家”党员领导干部社区工作联系点的通知》和《关于向社区派驻党建工作联络员的通知》,由市“四大家”党员领导干部担任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主任,定期召集会议研究解决社区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选派30名副科级干部和选调生到社区担任党建工作联络员,具体负责社区办实事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督办落实,有效带动了社区办实事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是“轮值主席”推动。“轮值主席”由各辖区单位推荐产生,每半年轮值一次。“轮值主席”每月召开一次辖区单位会议,听取社区和各单位办实事项目工作落实情况汇报,督促各项办实事项目落实。全市已全面实施“轮值主席制”,并在三眼井社区召开了“轮值主席制”工作现场会,推动了社区办实事项目的落实。
三是检查督办促动。将社区党建工作纳入市直部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把社区办实事项目与市直单位党建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同时组建工作专班,对各单位承诺办实事项目进行跟踪督办,实行“销号管理”,并建立了社区与辖区单位“双向评议”制度,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辖区单位大力支持、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三方联动机制,使社区共建工作由“独角戏”变成了“大合唱”。
3.讲求共建成效,让“小社区”变成“大舞台”
实行项目管理,既有效加强了社区建设工作、解决了居民的实际困难,又实现了社区和辖区单位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让“小社区”变成了锻炼干部的“大舞台”,促进了市直机关工作作风的根本好转。实行项目管理工作以来,各辖区单位党组织广泛开展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我是社区人,走进社区门”等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组织3000余名机关干部深入社区开展“三进社区”活动,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党员管理的力度不够
首先是下岗、流动党员难管理。有的企业下岗党员回到社区后情绪低落,牢骚满腹,党的观念淡漠,将组织介绍信装进口袋,不与社区党组织联系,成为“口袋党员”;有些长期在社区务工经商的农民党员、外地党员不愿暴露党员身份,不与当地社区党组织联系,成为“地下党员”;还有的党员组织关系虽然落在社区,人却长期在外地务工经商,长年不参加党组织的活动,长期不交党费,成为“挂名党员”。
其次是单位在职党员的作用难发挥。许多社区虽建有党员联络服务站,旨在加强对单位在职党员的协调和管理,但许多只有党员的花名册,大部分党员根本不与社区党组织见面,离“一卡两表”的管理要求差距甚远。另外,各社区间情况各有不同,新老社区条件差异较大,工作基础参差不齐,社区之间工作的进展也不平衡。
2.共驻共建的合力不强
“轮值主席制”运行时间不长,推进机制和工作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部分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未能转变观念,认识有偏差,对社区党组织的协调指导不以为然,有的单位负责人说本单位是正科级,社区是个么级别?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不开会时,社区党组织很难进行协调,特别是在开展一些公益性、社会性的工作需要一些单位出资时工作更难做。
3.社区干部的总体素质不高
社区基本上是从原居委会或村委会转变而来,工作人员中存在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再加上用人机制不活,教育培训不够,造成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不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社区的改革和发展。
4.社区工作经费短缺
“费随事转、权随责移”的工作要求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部分单位将相关工作任务转移到了社区,但没有按要求向社区划拨相应的工作经费,造成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社区干部的工资低,办公条件差,办公用房挤。全市25个社区中,还有2个新成立的社区办公场所不完善,有3个社区是租赁的办公场所。
四、对策建议
1.以实施“轮值主席制”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共驻共建工作力度
进一步健全运行机制,继续全面推行社区“轮值主席制”。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协调委员会作用,引导辖区单位树立党建工作“一盘棋”思想,提高社会各方面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真正做到社区基础设施联建、党建工作联抓、服务工作联做、文明社区联创,帮助社区解决具体问题,确保共驻共建取得实效。
2.以创建全省示范社区为目标,推动社区党建工作提档升级
充分发挥三眼井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抓基础、创特色、上档次”的指导思想和“一类社区抓深化、二类社区抓巩固、三类社区抓基础”的工作思路,指导和推动社区进一步加强工作机制和基础建设,不断提升社区党建创建水平,推动社区党建工作不断提档升级。市委、市政府应从市直机关抽调部分年富力强的干部,下派到社区挂职锻炼,充实社区党建工作力量。力争在两年内使80%的社区达到省级示范社区标准。
3.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主题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党员活动室、流动党员活动站等党建活动平台。在深化和拓展“四联四帮”主题实践活动的同时,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紧密结合社区实际和党员特点,探索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党建主题活动,使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4.以“以钱养事”为手段,进一步落实“费随事转”的工作要求
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工作要求,探索建立部门工作进社区的准入制度,相关部门在将部分工作转交到社区时,可以安排人员到社区承担相应的工作,也可以出资由社区聘人完成相应的工作;对有些由社区组织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性工作,可以通过签定协议、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方式,委托给社区组织承担。通过落实以钱养事机制,进一步保障社区工作经费。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