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
应城党校网 2011-1-1 |
|
|
|
|
|
应城市科学技术局纪检组长 李 俊
为了进一步了解应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研究制定出台加快应城高新技术产业的意见,笔者集中一段时间,对应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应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对推动新型工业化、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现。近两年来,应城高新技术企业共引进、研发科研成果22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2项,填补国内同行业空白的技术产品10项;产生发明专利35件,其中国际专利2件;引进、培养各类科技人才85人,其中中高级科技人才22人;承担省、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6项,其中国家科技计划项目5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1项,争取上级科技部门引导资金600多万元;本级三项科技经费80%以上的资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3.67亿元,同比增长55.3%;增加值7.80亿元,同比增长40.5%;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占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32.5%。
(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明显增多
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总量迅速增加。2001年,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仅1家,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仅6家。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达2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德邦公司、东诚公司、富邦公司、志诚公司、汉星公司、武化研公司、力发公司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先后成长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和产能不断壮大。
(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逐年上升
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对加快新型工业化,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凸显,为打造应城“双百”产业集群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恒天公司、富邦公司、东诚有机硅等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和壮大,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示范企业,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6.11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6.82%,实现工业增加值1.83亿元,占当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81%;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3.67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19.8%,实现工业增加值7.80亿元,占当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7.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比2004年增长132%和147%。
(三)高新技术产品种类不断增多
随着国家火炬计划应城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的不断建设和完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种类也不断增多。截至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已达55种,主要集中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已形成10大类152个系列高新技术产品生产能力。赛孚公司、德邦公司生产的精细化工产品被应用于我国的航天科技、高性能涂料等领域;恒天公司生产的“丁基橡胶瓶塞”产品获国家火炬计划,市场占有份额达36%,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58亿元,税收1418万元,税收同比增加98%;富邦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肥料添加剂生产和供应商,产品享誉国内外,并畅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税收930万元,税收同比增幅100.5%。
(四)化工新材料特色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国家火炬计划应城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依靠科技创新,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走特色强基地、招商活基地、产业兴基地的路子,精细化工特色产业的聚集度和产业关联度不断加强,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和行业竞争中,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成为全省重点发展的52个产业集群之一。目前,已形成有机硅、有机氟、丁基橡胶药用包装、新型化工添加剂、电镀中间体、药用中间体、酚醛树脂、粘合剂等8个精细化工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培育骨干科技型企业18家,先后承担国家、省级重点科技项目20余项,一大批高科技精细化工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建成,使基地获得了一批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并迅速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基地的聚集效应不断显现,有机硅、有机氟、丁基橡胶、肥料添加剂等高新产品成为全国同类产品的最大生产基地之一。志诚公司医药中间体三氮唑羧酸甲酯,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的80%以上。2009年,精细化工新材料基地产值达12.8亿元,成为应城重点支柱产业之一,产业聚集步伐不断加快。
(五)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为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应城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和重点解决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先后修订、出台了专利资助、成果奖励和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本级科技项目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开展校企联姻,引导企业与武汉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信息沟通和技术合作,嫁接改造传统工艺,引进新成果,开发新产品,培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15家高新技术企业都先后与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化工研究所以及国家有机硅、有机氟协会等省内外四十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协会,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都有2个以上的技术依托单位,24家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其中孝感市级技术研发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还建有精细化工技术检测中心、精细化工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应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3个公共建设创新服务平台。应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组建高新产业创业园,德邦公司、双环科技公司2家企业正在组建“校企共建实验室”。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机制不够完善
高新技术产业高位推进、整体联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一些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落实力度有待加大,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支持引导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不足,创新扩张式发展步伐不快。
(二)高新技术产业单一,结构不优
主要集中在精细化工新材料,且在产业链上游领域,而下游产品、终端产品、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集群优势不明显。光伏电子、信息化制造等其他产业规模小。
(三)企业科技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和人才都来自市外高校院所,企业研发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行业创新优势不突出,导致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优劣、人才多寡、产品市场定位等方面显得后劲不足。
(四)企业科技研发整体水平不高
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和研发团队在武汉,生产基地在应城,客观上形成其科技研发整体水平不高,发展的内动力不足,以生产中间体产品或者产业链上游产品为主,一批高精尖科技成果很难来应城转化和形成产能,从而影响了产业规模和发展速度。
三、若干建议
(一)建立有序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1.建立领导工作机制。建议应城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经济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高规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力高位推进,每年不定期召开2-3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高新技术企业老总和科技局等部门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解决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具体困难。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科技局,具体负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日常工作,协调落实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2.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建议应城市政府本级研究与开发经费每年按照10-15%的速度递增,且80%以上重点支持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小型企业培育基金每年50%以上的资金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激活引导资金的放大效应,从而带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同时,积极邀请省内外风险投资公司、高新技术产业创业创新投资公司来应城考察高新技术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投资,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创投入驻、部门联动的科技投入新机制。
3.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应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科技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辅导、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产学研合作以及科技培训等方面的科技中介服务职能,针对县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人才队伍参差不齐、研发能力和水平不高的实际,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组建由省市科技专家15-20人组成的科技服务企业创新团队,及时为企业解决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企业科技创新有求必应服务新机制。
(二)打造百亿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扶优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型骨干企业
制定出台激励政策,引导一批总部在武汉、生产基地在赛孚科技园的高新技术企业,把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设备、高新技术成果向应城转移,真正把企业做大做强。
(三)着力实施“345”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梯式发展模式
通过2-3年的时间,重点培育3家扩张型企业,组织省、市专家帮助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和企业诊断报告,引进创投、风险投资公司融资,积极扶持上市实现扩张式发展;重点培育4家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积极配合省路线图计划,主要通过专家辅导、引导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科技项目产业化等措施,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占有率,扶强做大;重点培育5家初创型企业,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掌握一批行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从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规范管理制度、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承担科技项目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育。
(四)以产学研合作为抓手,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加快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步伐。鼓励企业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各类科技合作活动;鼓励企业建立孝感市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或实验室,对企业建立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或共建实验室项目科技研发经费专项给予补贴;鼓励企业与院校共建实验室,共同开发新产品,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开展科技成果鉴定等产学研合作和研发活动。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国家、省级和本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加速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支持科技人员带技术、成果来应城进行技术入股或创办科技型企业。凡企业和科研单位研发新产品,攻克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科技成果鉴定且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给予1万元工作经费补贴。
3.加快制定出台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措施。对重点科技项目按研发投入的10%给予补贴;对企业与创投、风险投资公司合作项目按增资协议给予5%的补贴;对按照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5万元的奖励;继续实施专利资助、科技成果奖励制度等。
(五)整合科技资源,加快科技孵化器平台建设
积极扶持、鼓励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弘锦高新产业创业园的建设,每年从科技研发资金中列支10-15万元设立孵化基金,由市政府委托市科技局负责管理,重点支持孵化器建设和初期入孵企业发展;优先为孵化器内企业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重点研发项目;会同市经济开发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局等单位,营造科技型小企业孵化温室环境和气候,加强部门间协调,整合相关项目资源,形成统一协调、整体联动扶持科技孵化器的建设工作格局,为高新技术产业增添发展后劲和活力。同时,大力支持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六)放大科技招商理念,从源头上解决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
在每年招商活动中,重点安排科技招商内容,包括科技项目招商、高层次科技人才招商、科技孵化器平台招商等,重点围绕光伏电子、制造业信息化、盐业化工及化工新材料下游精深加工项目开展科技招商,针对性地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优惠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多元化,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建议由市政府设立专项奖励基金,以高新技术企业出资为主,政府投入为辅,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公寓和活动场所,切实解决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和发挥最大潜能创造良好环境。
(七)成立高新技术企业联谊会,加强政府、部门和企业间交流和沟通
由市科技局牵头,成立由高新技术企业老总和技术负责人组成的高新技术企业联谊会,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定期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联谊活动,适时组织企业精英和科技人才到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实地考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作法,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典型经验共享、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共享,搭建政府、部门和企业相互沟通的桥梁,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企业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企业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责任感、光荣感和使命感。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