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的调查 |
应城党校网 2011-1-1 |
|
|
|
|
|
应城市水利局局长 胡国星
应城市南部是洪涝的走廊,北部是干旱包子,属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过渡地区,是农业主产县市。水利工程星罗棋布,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7座,小(二)型水库69座,塘堰1.8万口,总蓄水能力1.7万亿立方米;灌区渠系6条,全长157.8公里;支民堤堤防125公里,排灌涵闸115处;排灌泵站235处,设计流量277立方米/秒。初步形成了河湖分家、闸站配套、蓄引堤相结合的防洪、排涝、灌溉三大体系,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欠账多,南部汛期暴雨农田易渍涝,北部旱季缺水易干旱。
一、主要作法与成效
三年来,在抓好渔子河水库、短港水库除险加固、夹河沟泵站更新改造的同时,坚持不懈地加强小水库除险、渠道整治、泵站维修、塘堰蓄水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1.以点带面,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近几年来,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新办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东南部突出抓好防洪排涝,西北部突出抓好抗旱蓄水,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以除险加固、渠系疏浚、塘堰扩挖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新格局。三年来,全市已累计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680多处,出动机械3200台次,完成土石方680万方,完成投资1.5亿元。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一是小流域治理及民堤民垸工程。先后对老县河喻家段、赛湖引水河西堤进行综合整治,对赛湖副坝进行护砌、对三台湖西堤、大湖垸、团结垸、草场垸进行加固培厚。二是深沟大渠工程。全市累计疏浚清淤深沟大渠260公里,整治水库渠道80公里,泵站台渠110公里,硬化渠道60公里。三是塘堰蓄水工程。累计挖改塘堰1200口,新增蓄水900万方。
同时,着力推行民主谋水利,民众干水利,民营兴水利的“三民水利”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对塘堰新增一万方蓄水,市里补助资金1000元,深沟大渠(灌区渠道),每方土奖励0.3元。2010年,又出台了应城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
2.争取投资,加大病险水库和灌区渠系除险整治力度
一是病险水库除险力度加大。渔子河水库通过中央国债投资1000万元除险加固,险情得到解决,已发挥了良好的效益。短港水库属三类病险水库,争取项目投资2860万元,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任务;争取国家投资1500万元,对四龙河、燕子山、洪山、李咀、鸭子港五座小(一)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争取国家投资80万元,完成了雷大堰、碾子堰、中堰、三八、高何、石堰6座小型水库溢洪道扩挖工程;市财政投资160万元对杨冲、姚堰、芦堰等19座小(二)型水库溢洪道进行了扩挖兴建,同时申报了28座小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二是灌区渠系配套改造步伐加快。2007年投资18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0万元,地方投入90万元,对渔子河西干渠进行整治配套,完成渠道整修9370米,配套建筑物94处,整修塘堰15口;2008年投资508万元,其中中央、省补助254万元,市财政配套10.1万元,群众投劳折资244.9万元,整修渠道36公里、衬砌渠道9.35公里、配套建筑物106处、疏浚田间沟渠16公里、新建改造塘堰10口;2009年计划总投资311.67万元,其中中央、省投资187万元,市级配套10万元,受益群众自筹114.67万元。工程于去年底开工,截至目前,完成投资150万元,兴建塘堰7口,建成小型灌溉泵站1座,衬砌支渠2条长4100米,配套渠系建筑物70处。
3.全面规划,逐年推进全市机泵站更新改造
以国家大型机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建设带动全市农村机泵站维修改造,计划从2007年起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农村主要机泵站维修改造任务。一是夹河沟泵站更新改造工程。该项目计划投资310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513万元,省级配套932万元,地方政府自筹662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202万元,占总投资的70%,该工程正在煞尾。二是农村机泵站维修改造工程。2007年——2009年,市政府将农村机泵站维修改造工程列入“十件实事”之一,市财政投资500万元,完成了77处农村机泵站的维修改造任务,改善受益面积19.5万亩,年均增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今年,市财政又列支150万元,对全市30处农村机泵站进行维修改造。三是“民办公助”项目推动小型机泵站维修改造。争取国家民办公助资金60万元,建设汤池夏家坝泵站、田铺泵站;争取民办公助项目资金75万元,对三合镇伍山泵站实施了更新改造。
4.多方筹资,不断增加水利建设的投入
采取多方筹资,多元投资的举措,走国家办水利与社会办水利的路子。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的专项资金投资,争取各类水利建设投资9373万元,为水利建设发挥了主要作用。二是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市财政水利建设分别投入资金622万元、690万元、850万元、880万元。三是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小型水利工程建设. 主要有社会捐资、老板投资、受益群众合伙投资、村级“一事一议”四种形式。四是强化措施,不断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做到了宣传发动到位、督办检查落实到位和典型示范推动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抗灾功能逐年萎缩
应城市水利工程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三、四十年的运行,再加之维修投入资金严重不足,部分水利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一是病险隐患普遍存在。堤防方面,虽然四座支民堤防经过了几次大的综合治理,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险工险段,尤其是小流域及民堤民垸防汛标准严重偏低。如大富水堤夹河翻砂鼓水、黑陡坡、龚集滩、北十闸脱坡,老县河、赛湖引水河、赛湖大坝堤身单薄;水库方面,虽然渔子河水库、短港水库经过除险加固,险情得到解决,但部分小型水库还存在着溢洪道标准不高、大坝浪坎、散浸严重以及白蚁危害等问题;泵站方面,大部分农村泵站连续运行了三、四十年,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锈蚀严重、电器绝缘性能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泵站的抗灾能力。二是渠道淤塞问题严重。如高关渠道渠底淤塞40-50厘米,渠内阻水水坝30多处;渔子河渠道过水段面只有一半,水利用率只有50-60%,由此造成水损过大;郑家河渠道多处山体滑坡,常修常塞,加大了放水成本,拖延了放水时间,引发了抢水矛盾,增加了放水难度。三是蓄水能力急剧下降。2000年和2001年的特大干旱,充分暴露出蓄水不足的问题。就全市而言,小型水库、塘堰和港坝本应是境内的重要水源,但是由于长年淤塞和水毁,相当一部分塘堰成为“锅底堰”,塘堰蓄水能力逐年减少。小型水库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险情隐患,为确保库坝安全,限制了蓄水。许多地方特别毛河岗、人和岗、同岭岗等一些旱包子地区,因处于灌区下游,加之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遇到特殊干旱年份,旱灾损失在所难免。
2.水利投入相对不足,设施建设举步维艰
投入不足、欠账太多是造成水利设施功能萎缩的根本原因。虽然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水利投入有所增加,但欠账太多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是大中型水利建设资金需求巨大,财政投入能力有限。对于县市级大中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地方财力难以承担,虽然近年通过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但项目数量毕竟有限,许多工程如大富水险段除险公益性建设工程,以及龙赛湖地区、老县河综合治理等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水利工程,一时难以挤进国家建设的“笼子”,而地方财力又无力承担,致使隐患依然存在。二是小型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农户组织难,资金筹集难,远远不能满足工程需要。
3.农民投工投劳不足,维修配套严重滞后
农村取消“两工”以后,农民出工投劳没有了强制性约束,再加上农业比较效益逐步下降,农村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较为普遍。据许多村党支部书记反映,农村80%以上的年轻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经商,留下种田的大部分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的群体。留守在家的少数青壮劳动力也大都有自己的经营项目,真正务农的微乎其微。因此,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一些地方成了一句空话。原有工程因得不到及时维修,损毁严重。大部分水塘水库都存在着严重的污泥淤积现象,大大降低了水塘水库的储水能力,减少了灌溉面积。大量的水渠年久未修,已经严重堵塞或垮崩,而无法起到引水的作用。需要投入较多资金维修的小型水利工程,因农民经济来源少,有的农民误认为水利工程应该全部由国家承担,也就不再愿意集资修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4.管理不善,责权不清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确,出现“农民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国家管不到”的局面。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不清,管理责任不明,存在“有人用无人管”的现象。农民缺乏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运行管理和维护责任难以落实,老化失修趋势没有得到遏制,啃老本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三、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1.确立“国家为主,农民为辅”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
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和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计民生的基础所在。随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逐步机械化、专业化,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真正需要农民投工投劳的比例下降,以农民投工投劳的传统方式修水利,既不经济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建议投资应以中央为主,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投资的比例,确立以“国家为主、农民为辅”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
2.落实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要以《应城市农村水利综合规划》为指导,与国土资源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村镇规划、乡镇道路建设结合起来,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提高项目综合效益。要坚持按流域、区域分片治理,分步实施。
3.整合利用部门资金
要做好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粮食基地建设、水土保持等各项支农资金的整合,发挥规模效益。通过资金整合,集中投入,整体推进,迅速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和管护水平,提高水利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
4.因地制宜探索多元投资的新格局
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意见》(应办发20号)和《应城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奖代补管理办法》(应办发21号),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增加水利建设投入。一是继续争取国家政策项目,用足用活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投资。二是地方政府要逐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建议地方财政按年度预算支出的1%设立农田水利建设基金,通过“以奖代补”等措施,引导社会各方和农民群众参与水利建设。三是发挥市场引导的作用,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注重“三民兴水”与政府引导资金的有机结合,引导农民、民营、民间资金投入,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良性循环。
5.强化建管并重
坚持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各类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主体。通过租赁、承包、拍卖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明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所有权,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主体。因地制宜推行“渔水结合”、“林水结合”等模式,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工程的长效管理机制。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彻底改变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现状。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