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调查 |
应城党校网 2011-1-1 |
|
|
|
|
|
应城市农村经营管理局副局长 范建辉
5月下旬,笔者就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等问题深入到应城市东马坊、城北、陈河、杨河等处、镇进行了专题调查。通过走访农户、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摸清了情况。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应城市不断强化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2010年3月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88000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17%。涉及到22320个农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21.63%。全市在50亩以上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42317亩,占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的48.09%。形成规模经营的户数达到461户,其中50—100亩的有370户,经营面积24756亩;100—300亩的有77户,经营面积10380亩;300亩以上的有14户,经营面积7181亩。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即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达到16个,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二、主要作法
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中,应城市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作法。
1.广泛宣传,积极引导。一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建立土地流转新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土地流转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深入实际调查,摸清了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状况,形成了统计数据和调查报告,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依据。三是建立了土地流转数据库,为广大农户提供流转服务信息。
2.搭建平台,健全网络。一是健全土地流转组织,市镇两级调整充实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专门办公场地和工作人员,组建队伍,完善职能;二是健全网络,乡镇以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设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组配备土地流转信息员,为土地流转提供“一站式”服务,使农村土地流转迅速快捷;三是开设土地流转信息窗口,及时发布土地流转需求信息,如陈河、杨河等乡镇安装了电子屏幕,发布土地流转信息。
3.加强领导,全力推进。一是大员上阵,现场督办。应城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到乡镇检查督办,要求各地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高标准建设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年初,市委、市政府把土地流转及服务平台建设纳入政府考核目标,作为年终评先依据。三是规范管理,完善制度。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按照高标准、高要求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各项制度。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的建立,构筑了桥梁,促进了土地有序流转,壮大了农村经济,使农民和经营者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1.创新了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促进了农村家庭承包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和完善。一方面,通过市场的有效配置作用,使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进入市场,规范了流转,既实现了土地的市场价值和保障功能,又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达到了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创新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农村土地有形市场的运营中,市场发挥了配置土地资源的主导作用,政府在土地流转中主要起到示范、服务和引导作用,避免了不适当行政干预,保持了农村社会稳定。
2.实现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的运作,受让土地的企业或种植大户,为了获取租地成本外的更大收益,不再从事传统的粮食种植,而是通过技术、资金投入,集约发展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以实现其经营目的。
3.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的市场运作,不愿经营土地的农户可以及时转出土地,使流转农户“进”可以放心地进城务工经商,“退”可以凭借土地承包权,有稳定的流转收益保障,避免了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来回流动,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和二三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应城市通过土地流转外出务工的人员达4万余人,可增收入近3亿元。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的规模流转,能够有效地吸纳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4.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市场化的土地规模流转,使农民的收入明显增长,流转土地的产出效益成倍增加,亩平可增加收入100元以上。规模经营户的收益丰厚,多方面的期望效益得以实现,土地流转既健康有序,又避免了纠纷,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认识不到位、信息不畅通等问题,制约着土地流转和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滞后的现象。
1.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缺乏相应法规约束。应城市土地流转面积中签订合同的仅占30%,且大多是和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之间签订。土地流转缺乏引导,农户间自发流转2.82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25%。合同内容不规范,一旦发生纠纷,解决起来难度很大。调查中,因合同不规范发生纠纷的案例较多,占流转户的25%以上。
2.土地集中成片难,规模生产不易形成。应城市实行100亩以上适度规模经营的有1.76万亩,仅占土地流转面积的20%。农户手中的地块小且分散,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不能谈妥,从而使土地规模化流转难以成功。大面积承包土地从事高效农业开发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土地承包大户一般没有贷款担保单位,又不能将土地使用权作为贷款抵押,因此很难得到贷款支持。据大户反映,想扩大规模经营,苦于无田流转,信息不畅通,从而只能维持现状。
3.供给机制尚未形成,流转市场有待完善。从对调查的流转农户中了解到,大约有80%的农户愿意继续承包土地,而其中95%的农民认为土地是生活的基本保障,不愿采取转让方式流转土地,即使想流转土地的,也只是农户之间互相谈价,根本不知道通过土地流转市场转让。同时农民工生存环境不理想,土地流转户直接从流转土地获得的收益低,农民缺乏失业、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土地对农民来说,同时具有经济功能、保障功能和就业功能,所以农民不会轻易出让保护自己的最后一道屏障。
4.土地流转服务平台难以建立。一是少数乡镇领导怕麻烦,舍不得投入,怕不划算;二是业主怕政策不稳,投资成本难收回,怕开发出效益农民得“红眼病”;三是个别农户怕转出去要不回,担心政府及法律保护不力;四是农民怕流出的土地收益(租金、承包费)无法保障;五是怕退回耕地时无法复耕。因此,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五、对策与建议
加强土地流转平台建设是当前农村农业工作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寻求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壮大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健康发展,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要把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落实人员、经费和办公场所以及必要的硬件设施,保障这项工作顺利进行。
2.加大宣传,积极引导。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土地流转的重要性,让广大干部群众知晓土地流转服务这个平台,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去。
3.健全制度,有序流转。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纠纷调解机制,充分发挥仲裁和调解作用,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纠纷。二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强有力的安全支撑,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尽快发育成熟。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激励制度。各级要制定加快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农村种养大户和村组干部带头发展规模经营,鼓励多类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合作组织作用。四是做好再就业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