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 |
应城党校网 2011-1-1 |
|
|
|
|
|
应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科长 吴 昊
一、应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文化体育设施是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近年来,应城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推进文化建设。加强领导投入,有效保护利用历史文化,修缮文物古迹,建设新的文化体育设施,促进了城品位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目前,应城城区有一团两学校:楚剧团、业余体校、少儿艺校;三场二中心:应城广场、场、火车站广场和体育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三馆两公司:文化馆、图书馆、博电影公司、新华书店;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市有1 6个乡镇文化站、193家农家244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有民间文艺团队27个。
二、应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作法
1.领导重视。应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投资1200多万元,占地面积120亩的应城广场;投资360万元修缮了应城孔庙;投资300万元修缮了人民文峰公园、杨家台休闲园、应城周总理纪念馆等多处文化景点;投资1000多万元,多功能应城会堂;投资30万元,打造了100平米的移动演出舞台。2009年5月4日,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加快推进应城市“农家书屋”建设的意见》,每年投入80万元用于农家书屋的建设,其中20万元用于农家书屋新书的购置,决定用两间在全省率先完成一村一个农家书屋的任务。今年计划建成农家书屋120个。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应城市乡镇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也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建得到改善,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环境大为改观。例如,应城市长江埠办事处大普村8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6975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文化活动中心。内设办公室室、文艺排练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表演室、视听室、乒乓球室,多功能活动个标准游泳池;篮球场;休闲广场、健身场、门球场、网球场、电影放映场。为了解看书难的问题,该村利用财政支持和自己配套的资金,一次性新购买3.6万元图书、书柜,订阅80多种报刊杂志,购买科技光碟200多盘,建成了有25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农民欢迎。每天前去借书、看书的村民在40人以上。
2.政策扶持。为了改造老电影院,建设湖北银兴应城电影城,市政府专门召开了由建设局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等单位参加的电影公司文化娱乐城建设调会,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依照上级关于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对湖北银兴应城电目给予大力支持,2007年,引资2000万元,建成了全省首个县市级数字电影城---湖应城电影城;目前,湖北银兴应城电影城已成为我市惠民文化的标志性工程。
3.招商引资。2007年,引资200万元,建成了金色年华文化娱乐城;引资400万元,建成了文图书应城连锁店;引进武汉鼎润投资有限公司投资3500万元在汤池镇开发打造了蜀渝等地的特色小吃、名优特产、古玩字画、民俗表演、演艺娱乐、仿古客栈、茶等于一体的仿古商业街。2009年市体育中心引资90万元升级改造游泳池。通过招商建设了一批文体设施,极大地提升了应城城市的文化品味。
4.加大投入。2008年,应城市被列为湖北省首批29个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试点(县)市。为抓住这一优惠政策,争取到国家、省价值54万元的电脑设备,市政府配套资金10万立了应城市图书馆资源共享中心。还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在全市建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244个。近年来,应城市争取省综合文化站维修改造36万元,维修改造了长江埠、杨岭、汤池、郎君、天鹅、陈河、义和、杨河等8处镇化站。积极向省体育局争取资金、器材的支持,争取到109套篮球架、乒乓球桌及配30万元,全部发放到相关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为农民健身发挥了积极作用。2006年,省文化厅流动电影放映车和流动舞台演出车各一辆,为送电影下乡和送戏下乡提供。今年,应城市投入300万元,实施政府实事工程,建设全民健身场馆27处,农民体工程点21个。
5.对口援建。在开展文化中心户建设中,应城市文明办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市直文明文化中心户结对共建的方案》,精心挑选文明单位对口援建73个文化中心户。在文户的辐射带动下,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正在逐步提高,文化中心户如今成了丰富群文化生活的家园、致富奔小康的智力支撑、农村文化建设的旗帜。每年,应城市还市新农村工作队为驻点村援建村文化室。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应城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财政投入不足、文化阵地和场馆设施相继缺失和萎缩,文化艺术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
1.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1996年应城市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时,文化基在孝感、乃至全省都是名列前茅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投入的不足,应城市部分文设施已明显落后于周边县市,特别是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存在着生存和发展问题。
2.文化事业发展后劲相对不足。长期以来,应城市文化艺术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人才队伍接,文化事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例如市楚剧团、市文化馆在近几年来,文化失,难以形成促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建议和对策
1.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针,不断推动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2009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要求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应城市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去年至今常委会两次专题研究了关于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工作,同意启动我市文化体育基础设。目前,市文化部门正抓紧制定规划方案,启动相关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市委府应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争取利用3-5年的时间,改善城乡础条件,初步形成以城区为中心、覆盖全市城乡、布局日趋合理、功能逐步完善的化服务体系。
2.积极拓展筹资渠道,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应城国家矿山公园经过近3年的前期筹备,已4月30日正式通过了国家评审,获得了“国家矿山公园”的称号。目前虽然与广州中投资有限公司和广东粤泰集团两家企业签定了《应城国家矿山公园合作开发备忘录要进行更深一步洽谈,签订正式协议,争取早日上马开工。
3.开展部门共驻共建,打造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组织市直部门对口援建社区文化活动场所个社区都有一个图书室,一块活动场地,一支业余文艺队伍。
4.继续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综合文化站维修资金、资源共享工程资金书屋专项资金、送戏下乡补贴资金、农民体育健身器材,同时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5.积极发挥各种协会作用。建设文化大市,必须发动群众全面参与,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成立摄影家协会、作家协会、音乐舞蹈协会、篮球协会、书画协会、诗词楹联学会球协会、羽毛球协会、信鸽协会和《蒲阳花》杂志社,文体协会组织达到10个。通组织带动各种文体活动的积极开展,促进群众文化体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6.大力引进文化体育艺术人才。人才是文体事业发展的关键。要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情留人,为文体事业发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构建文体大发展的强大动力。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