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思考 |
应城党校网 2011-1-1 |
|
|
|
|
|
应城市东马坊街道办事处 夏传明
建设应城市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是应城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的现实课题。本文拟对推进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略作探讨。
一、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东部地区通过内联外引,大力实施回归创业,狠抓项目建设,力促优势产业裂变发展,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1.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东部境内72家规模以上企业是应城工业发展的排头兵,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涉及盐化工业、精细化工、食品调料、建材装饰、金属制造等行业,拥有固定资产40余亿元,从业人员1.2万多人,年生产原盐450万吨、纯碱130万吨、氯化铵140万吨、复合肥80万吨、食品调味品15万吨。境内有“红双环”、“王守义”等四个中国驰名商标,有“桂花”、“白玉兰”等8个中国名牌产品,有“电镀添加剂”、“无毒万能胶”等15个省部优产品,有20多个产品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空白40余项,申请国家专利82项,实现了由组装加工向设计制造的跃升。
2.园区建设初具规模,集群效应明显凸现。高起点规划建设的东马坊东城工业园和长江埠赛孚工业园已完成道路、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载体功能逐步增强。经过多年发展,赛孚工业园形成了生产有机硅、有机氟、电镀中间体、树脂、工业油漆等共十大类300多个品牌的精细化工产业园,呈现出扎堆效应,是国家火炬计划精细化工新材料基地和湖北省重点扶持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区,发展势头十分看好。东马坊东城工业园生产十三香调料、香辛料、麻辣鲜等5大类20余种调味品,该园被中国调味品协会授予“中国味谷”称号,发展潜力巨大,预计未来2—3年东城工业园将形成年生产能力过100亿元的产业规模。
3.产业关联度高,区域循环雏形日臻显现。东部地区坚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现已基本形成以原盐为依托,以两碱为龙头,以精细化工产品为纽带的纵深循环格局。双环公司充分利用自身废弃物,开发生产氯化聚乙烯、盐碱、泡花碱、小苏打等相关产品。2008年被湖北省列为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东马坊以工业废料为基础,探索出盐—碱—玻瓶等十条循环经济产业链。长江埠利用双环公司的氯气和氢气生产三氯氢硅和硅烷偶联剂系列产品等。四里棚以工业盐为原料,生产海水晶和水泥助磨剂等产品。
4.重大能源项目纷纷落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华能应城热电联产、国家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应城地下储气库、国家战略石油应城地下储备库等电、气、油“三大项目”将在东部地区加速推进。项目建成后,将为东部地区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提供充足稳定的能源供应和蒸汽、卤水等原料供给,从根本上解决盐化企业大气排放不达标和原油、天然气短缺的问题,这对于东部地区加速产业化发展,配套新建一批新项目、发展新兴产业将产生巨大的拉动的作用。
二、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东城工业园、赛孚工业园、四里棚盐化工业园,其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所在办事处投资,由于办事处财力有限、投入不够,园区主干道、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尚未配套,影响着项目落户。
2.贷款融资较难。由于企业自身投入不足,加之企业融资渠道不畅,一些扩能投资计划搁浅,阻碍企业发展。
3.环保压力增大。东部三个办事处的生产生活污水未进行处理,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企业产生的粉煤灰每年有10万余吨难以消耗,对环境有严重影响;各园区环评仍未开展,环境容量指标未进行科学测定,环境保护工作压力较大。
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较差,发展拳头产品、高尖端产品乏力,产品市场份额占有不多,有少数中小精细化工企业只能从事粗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低;还有的企业靠买配方生产,产业链难延伸,缺乏市场竞争力。
5.土地调规亟待加强。保护耕地与加快发展的矛盾在东部乡镇较为突出。东部乡镇由于经济发展需要,急需征用土地。如东马坊计划开发利用宋杨砖瓦厂及周边土地1000亩,建设高标准商贸休闲小区,开发利用粮管所与老派出所之间40多亩土地建设东方商城,急需调整土地利用规划。
三、加快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循环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多赢的全新发展模式。建设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要以“两型”社会建设和降低废弃排放物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以优化资源利用为重点,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为经济科学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1.科学编制规划,理性指导发展。一是加快编制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空间规划。将东马坊、长江埠、四里棚、郎君、三合作为示范区整体,在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企业共生等方面统筹安排,使东部地区不仅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而且成为应城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二是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东部地区资源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进一步明确东部地区盐业化工、精细化工、食品调味品等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谨防重复建设,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抓紧编制园区建设规划。尽快编制东城工业园、赛孚工业园、盐化工业园和热电工业小区控制性详规,做好四个园区整体环评和土地利用调规工作,为园区发展和项目落户搭建平台。
2.广泛宣传发动,强化生态发展理念。通过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和国家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方略,不断强化节能、环保、绿色、生态发展意识,引导广大公众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
3.加大招商引进力度,增强区域发展后劲。一是按照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要求,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市场运作、配套完善”的方式,提升融资功能,加快东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二是围绕做大做强盐业化工、精细化工、调味品产业和“三大项目”开展招商。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研发深加工、精加工新产品,加粗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骨干产业上档升级。三是围绕实现资源再回收、再利用、再循环的目标,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带动性大、关联性强的环保型产业和资源再生型产业以及具有辐射拉动作用的营销、运输、技术服务型企业,形成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产业内部与产业之间物质流、能量流、资源流、信息流的大循环格局。四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化工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全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大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科技经费投入,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中心,提高行业技术开发和应用水平。同时调优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两型”产业发展。
4.政策激励扶持,加速资源循环利用。一是出台资金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循环经济发展。制定税费减免、环境补贴、循环技术促进等激励扶持政策。制定重点产业(企业)倍增计划和推进措施,支持产业(企业)市场经营、资本扩张、管理升级。二是建立发展基金,解决资金瓶颈。建立政府、个人、社会力量、企事单位等多元投入机制,疏通融资渠道,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瓶颈问题,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加大对资源再生和废弃物质回收利用产业的扶持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废弃物质回收处理技术研发,不断提高废弃物质和余热余压综合利用率。四是改革政绩考核方式,树立良好导向。将资源保护和再生利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作为衡量一个地方政府和一个企业实绩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在考核评价中,既要看经济发展指标,又要看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综合指标,从而推动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