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种养成陈河农民致富金钥匙 |
应城网 2011-1-11 |
|
|
|
|
|
应城网讯(特约记者陈金中)时值隆冬,但湖北应城市陈河镇人和农村却处处热火朝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挖荸荠、晒荸荠、卖荸荠。先屋村四东组农民胡再华正在禾场上晒荸荠,“我种了5亩多荸荠,现在比‘双抢’还忙,一个冬天下来能收入2万多元”,他边忙边笑着对笔者说。
陈河镇是地处江汉平原的应城市最大的农业乡镇。近几年来,该镇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传统产业,把特色种养业作为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帮助农民打开了致富大门。“2005年以来,我们通过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协会带动、招商引进、农民参与,全镇已形成荸荠、糯稻种植,畜禽、毛蟹、獭兔、白鼠养殖等六大特色种养业。201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571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30元,特色产业占农业的比重达50%,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谈起特色产业,该镇党委书记柳红斌如数家珍。
2007年,陈河镇抓住国家加强畜牧业发展的契机,充分利用能繁母猪保险、生猪保险、畜舍补贴、小额农贷等优惠政策,大力改造传统养殖业。在南街、谷杨等村建起了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养猪走廊和养鸡小区,带动农户发展规模养殖。2007年,刘先村养殖户刘春德在全市率先按“150模式”养猪225头,年获利10万元,在全镇掀起了“150模式”养猪热。到2010年,全镇养猪50头以上的大户达510多户,生猪养殖规模超10万头,年出栏6.2万头,蛋鸡养殖也首次突破了100万只,养殖户年增收3000多万元。
该镇还通过成立专业协会、招商引进把传统农业升级为特色产业。人和荸荠、糯稻种植、水产养殖是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但由于种养零散、无特色,市场竞争力不强。2007年以来,该镇通过成立“人和”荸荠协会和“小华”、“渔人”两个水产养殖合作社,并分别与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黄酒集团和武汉通利水产品养殖公司合作,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发展人和荸荠1.5万亩、优质糯稻种植1万亩、毛蟹养殖1.1万亩。2010年实现产值1.3亿元,为农民增收8000多万元。
近年来,该镇还利用市场信息发展獭兔、白鼠养殖两个新、奇、特项目。獭兔浑身是宝,白鼠血清在国外广泛用于生产高级化妆品原料和生物制剂,市场前景非常看好,且适合农户家庭饲养。2009年来,该镇分别引进湖北恒达致远集团和北京中北林格生物公司,成立湖北雪绒城养殖基地和应城市海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在全镇建起了一个种兔场和三个商品兔养殖场,安置劳动力100多人;并在有基础的20个村发展了100多家农户搞白鼠养殖,为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新途径。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