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应城行[历史回顾] |
湖北日报 2004-3-26 |
|
|
|
|
|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年方而立,已是翰林编修的张居正在休假江陵期间,翩然莅临应城,夜宿妙高古寺,作了一次风雅寓于老成的政治之旅。
此行意在造访他那位颇有政治主见的“四同”朋友李幼滋,约李幼滋同游衡山。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李幼滋生于湖北应城西乡河头湾,他们是同乡;嘉靖十九年,16岁的张居正从荆州到武昌应乡试,比他长9岁的李幼滋也于同年赴武昌赶考,他们一起中举。嘉靖二十六年,两人相携赴京会试,张居正中二甲进士,李幼滋也金榜题名,他们是同年;明史选举志载,“非进士不能入翰林,非翰林不能入阁”,两位春风得意的新贵同时供职翰林院,张居正授庶吉士,三年期满,正式授翰林院编修,李幼滋授行人,嘉靖三十二年擢户部左给事中(给谏,郎中),他们是同朝;在20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二人志同道合,相携相助,他们是难得的同志。而张居正应城一行,实在是“四同”的一个结,是一种练达的政治默契,一次无言的政治联盟,一段坦荡的政治激励。
张居正于嘉靖三十三年回乡休假3年。查阅他的文集、书牍、诗稿,嘉靖三十四年,张居正到了一次武昌,大约深秋时节,他便兴冲冲地赶赴应城,邀约时在家乡的李幼滋同游衡山,激扬情魄,励志功名。他由武昌乘船下长江,逆汉水,漂流浩瀚的汉北荒湖,进大富水直抵西河渡口,系舟应城明城墙脚下。不巧的是,此时李幼滋因事外出,张居正“游园不值”,大失所望。在李家殷切的挽留下,张居正登上了妙高台。这真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去处。在城北约三里处,于平畴四望之中,一座高台突兀而立,面积不过300亩。台上绿树葱茏,古刹隐映。登台极目北望,大洪山余脉,北兆山主峰,山影如黛,风水地气奔腾而来,台东有沈港河逶迤缠绵,缓缓南流,台西有大富水澄如白练,色染落霞,面南放眼,城廓雄峙,喧嚣隔绝,如在桃源。妙高台鸿雪寺方丈代李侍郎尽地主之谊,侍弄得兴致尽扫的张居正雅致如燃。他夜宿寺院,题《至应城访李义河给谏宿古城寺妙高台》一首:“茂陵同病复何如,强半秋来未有书。岂为浮云愁堕甑,须知世路可翻车。青霄结绶谁为引,白首论交独共予。世事缤纷哪足问,隔江东畔有鲈鱼。”娓娓道出了终身相知相交的真情和携手一搏风浪的共勉,读来使人感怀。据说,这首诗由李幼滋裱褙后珍藏于河头湾老宅,清雍正朝编修应城县志时由他的后人献出。
张居正此次应城行直接的成果是约游衡山。以后,张居正又有一首《与李义河给谏约游衡山不至奉嘲》诗作,尽述他的这次应城之行,为约得义河游山而欣然。
张居正、李幼滋行游衡山当在嘉靖三十五年十月,同游者还有湘潭王会沙、汉阳张甑山,在山中盘桓八日,心同志交,尽兴而返。这次游山,张居正共写了两篇游记、十首诗。思绪张合,文采飞扬,心情好到了极点。其中有一首《谒晦翁南轩祠示诸同志》说:“愿我同心侣,景行希令猷。涓流汇沧海,一篑成山邱。欲骋万里途,中道安可留。各勉日新志,毋贻白首羞。”“莫言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从妙高台到祝融峰,他们完成了“欲骋万里”的共勉和相托,目光盯着北方,心志锁定北京,十年“万历新政”大约就是在这里蓝图铺开。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