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保户的“顺口溜” |
应城网 2011-3-11 |
|
|
|
|
|
应城网讯(特约记者骆林肇)现年84岁的骆冬生老汉是应城市陈河镇甘杨村骆陈组的五保户。近日谈起侄孙们接他下汉口度假的孝心时,老人出口成章地说:“上酒馆/吃排档/伢们赚钱我沾光/一年一套新衣裳/车上车来赏风光。 骆老小时候跟教书的父亲读过四书五经,懂一点之乎也者。所以,他那有针对性,并带有诗情画意的“顺口溜”甘杨人几乎家喻户晓,有些历史故事至今在社会上流传。
1958年搞大跃进、放卫星,农村一些基层干部说大话、吹牛皮,试验田亩产10万斤稻谷。下半年队里断炊,只好下湖捞“牛尾巴”充饥。对于当时的现实骆老一针见血地指出:“干部吹牛皮/社员没饭吃/亩产万斤粮/农民“吃菜康”书记队长们听了很生气,但自己乌纱难保,只好仰天长叹无奈何!
60年代,公社全面推广早晚连作,要求早稻秧3月20日左右落泥。但由于没有经验,有的秧苗枯死了,没死的秧栽到大田后也迟迟不返青。看惯了老皇历的骆先生作歌曰:“屌屌慌/屌屌慌不等清明就下秧/人家中谷长势好/我们早稻尺把长。”
文革期间,造反派们敲锣打鼓除四旧,许多农户的门被封。不怕天、不怕神的老夫子又唱道:“咚咚哐/咚咚哐锣鼓敲得震天响/口号喊得人心慌/抢班夺权争官当。”
当然,这骆老先生也是个有良心,分善恶、懂感情的忠实农民。改革开放后他和大侄子一起生活,全家分了10多亩责任田。由于地少劳力多,侄孙们都外出务工挣钱,好日子如同吃甘庶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因此骆老赞赏说:“邓小平的理论好,改革开放都富了。”2007年,终生未娶的他开始享受五保待遇,现在一个月有10多元钱。为此,骆老逢人就说:“胡主席的政策好/孤寡老人全五保/农民种田不交税/粮食补贴实惠。”
年轻的时候,骆老除上水利外,基本上一年365天不出门。如今因为侄孙们都在汉正街做生意,每年正月都要接他去玩几天,所以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段。
只因生活无忧无虑,身体健康,84岁的他像小伙子一样耕田挑草头,总有使不完的劲。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