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孩不离不弃照顾重病父亲 |
应城网 2011-3-12 |
|
|
|
|
|
10日下午,当记者来到刘嫄父亲的“病房”时,刘嫄正用吸管给因脑溢血而变成植物人的父亲喂食。这一天,是她新婚后的第3天。个子小巧的她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有些文静和柔弱。而这个位于学区家属院的瓦房被用来做刘嫄照顾父亲的病房。父亲刘一龙今年57岁,从1972年开始便在应城市杨河镇初中任数学老师。病发前,他是该校年纪最大的班主任。
父亲病重 辞职回家做全职陪护
2010年7月8日,周末在家休息的刘一龙老师突发脑溢血。当家人将他送往医院时他已经不醒人事。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却成为无法动弹的植物人。
在得知父亲重病住院的第二天,远在深圳工作的刘嫄当即作出决定:“我要辞职回去照顾父亲。”从此之后,这个出生于1982年的女孩便承担起了每天照顾父亲的重担。
“爸爸每天只能躺在床上,靠吸管吸食汤汁、鸡蛋、牛奶之类的流食,平均每天要喂5、6次。”在杨河镇中心小学任教的母亲聂玉英,虽然也在父亲生病后办理了提前退休,但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刘嫄毅然决定的将帮父亲喂食、换药、清理大小便等重担揽到自己的肩上。由于父亲急救时做过喉管破开手术,且至今未缝合,因此极易发生感染,引起发烧。为了让父亲有一个干净卫生的养病环境,刘嫄坚持每天给病房做消毒,严格控制人员进入,每次帮父亲喂食、换药前也都做好自己的清洁工作。“去年10月份,爸爸好几次因为感染导致高烧不退,情况十分危险,吃了退烧药后,情况也不见好转。”为了能帮父亲尽快退烧,刘嫄跑到街上买来冰块给父亲敷,以减轻父亲的痛苦。
为了让父亲能好起来,刘嫄和妹妹刘娴还经常在网络上找中医偏方、向名医咨询护理方法。每天,她都会陪在父亲床边,给他按摩手臂,跟他说话。即便自己有事出去了,也会将床头的收音机打开,让父亲听。经过刘嫄及家人的努力,她父亲的部分直觉已有所恢复。“父亲喜欢有人在,一旦病房里没有人,他的情绪就会有些激动。
父亲教了一辈子书,每次听到从一墙之隔的学校里传来的上课或下课铃声时,他都会听的很认真。这辈子他就从事了这一份工作,我知道他放不下!”刘嫄这样说道。
停电时 她亲自为父亲吸痰
“由于爸爸喉管被切开,所以每天都要给他吸几次痰,要不然他会很难受。”为此,刘嫄专门为父亲买了一个吸痰器。可一旦停电,吸痰器便无法使用,这时候刘源便亲自用嘴帮父亲吸痰。“记得去年冬天,这边经常停电,所以我只能用嘴帮爸爸将喉管里的痰吸出来。说实话,当时我并没有想那么多,因为我觉得这是做女儿应该做的。”在刘嫄看来,只要能帮父亲减轻痛苦,让她做什么都愿意。
虽然全身只有眼睛、脖子和手指能稍微动一下,但对于女儿和亲人们的细心照顾,刘一龙还是能够感受到。“每次给爸爸换药,因为不舒服,他都会显得很烦躁,脖子会动。但只要我们安慰几句,他便立刻平静了下来。过年时,看到我们围在他身边跟他说话,鼓励他,他的眼泪会不停的流。虽然他现在不能动、不能说,但是他能感受到我们的存在。”
为了让父亲得到更好的照顾,刘嫄和母亲坚持每天帮他擦身子,给他换药,尽量保持病床的干净。“每次给爸爸洗脸,他都会扭动脖子积极配合。”妹妹刘娴这样说道。
为照顾父亲 她两次推迟婚期
今年3月8日,刘嫄与深爱她的老公终于步入婚姻的殿堂。“结婚前一天晚上,爸爸不停的流眼泪。我知道他是舍不得姐姐。但等到婚礼的当天,他又很平静、很安详。”妹妹刘娴在武汉某高校读大三,只要一有时间,她便会回来跟姐姐、妈妈一起照顾病重父亲。而提起姐姐刘嫄的婚事,她坦言因为父亲的病情,姐姐的婚期是一推再推。
原本计划去年“十一”结婚的刘嫄在父亲重病卧床后,当即决定推迟婚期至今年元旦。“那时候爸爸还没有脱离危险期,我必须一心一意照顾他。”后来,父亲病情虽然稳定了,但全身心投入到照顾父亲的刘嫄却顾不上去筹办自己的婚礼。于是定好元旦结婚的她不得不再次推迟婚期。“我老公很理解我,公公婆婆也都理解!”今年3月8日,刘嫄如愿的披上了婚纱,步入婚姻的殿堂。可婚后第三天,她便重新回到父亲的病床前。“爸爸需要我,我不能离开他!”对于刘嫄的这一举动,老公和公公婆婆都很支持。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不会放弃!”
在父亲刘一龙重病昏迷期间,曾有人建议其家人放弃,但刘嫄坚决不同意。她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不会放弃!”父亲脱离危险期后,妹妹曾提出要休学回来跟姐姐一起照顾父亲,遭到刘嫄的坚决反对。她说:“家里有我和妈妈,你就安心读书。”因为她的坚持和执着,父亲的手指也开始渐渐有知觉,也能感受到来自亲人的爱。刘嫄说,父亲很坚强,他没有放弃,所以自己更不会放弃!
“爸爸生病到现在,总共花了20多万,现在家里欠外债15万多,每个月光用在爸爸治疗上的钱就需要5000多块!这些困难都很现实,但即便困难再大,我都不会放弃。因为他是我爸爸,是我的亲人!”刘嫄的话语里透着执着和坚定。
据了解,刘一龙老师病发后,其任教的杨河镇初级中学师生及家属通过看望、捐款等不同方式纷纷向其伸出了援手,共捐款达1.8万余元。应城市教育部门也多次上门对其看望和慰问。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