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汝伢:位卑未敢忘民忧—记痴情帮扶老区的退休职工陈汝伢 |
应城网 2011-3-26 |
|
|
|
|
|
熊正望 李荣/报道
笔者的话:陈汝伢,一位普通的烈士后代、退休职工。为发挥晚年余热,自愿当起市老促会“偏外”成员。他凭着一支笔、一张嘴和一双腿,四处奔走,八方鼓呼,帮老区建桥、修路、办农家书屋。他无暇顾家务,自费办公事,家人埋怨乃至遭人讥讽都坦然以对。他位卑未敢忘民忧,其痴情与执着感动着许多领导、广大百姓,也深深感动着专事老区工作的市老促会每一个成员。
提起老区促进工作,人们也许会自然联想到具有帮扶职能的各级老促会,尚有一定余热的老干部、老将军、老专家,拥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及成功人士。
然而,应城市普通退休职工陈汝伢,仅凭着一个烈士后代对革命老区的特殊情结,多方奔走,力促相关领导及部门为省级重点老区陈河镇谷杨村办成一件件实事、大事。
2008年,应城遭遇重大洪灾,谷杨两个村民小组大部被陡涨的湖水淹没。由于交道不便,时任市委书记谢思芳只能弃车涉水进村察看灾情,群众转移计划也无法实施。灾后,身为市广播电视部门退休职工的陈汝伢回到老家谷杨。当了解到本村受灾时的种种无奈,联想到村民多年出行艰难的历历往事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设法修一条通村公路,为老区群众办件好事。回县城后,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陈汝伢,艰难地写了一份关于《修建谷杨通村公路的请示报告》。拿着这份报告,他凭着一张嘴四处游说,靠着一双腿多次到市老促会请求支持,到市交通局等多个部门争取资助,最后壮着胆子找到时住市委书记谢思芳。在他的真情感召下,一个由市委书记亲批、市老促会牵头、市扶贫办、市交通局等部门参与的通村公路筹资修建方案迅速形成。3个月后,一条投资30多万元、全长1.5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圆满竣工。村里举行竣工庆典时,陈汝伢高兴得像自家办喜事一样,又是递烟,又是倒茶,忙得不亦乐乎。事后,他还自掏腰包在市电视台鸣谢市老促会等帮扶资助单位。
该村陈西组曾是红军时期中共应西(今应城)县委机关驻地,8位村民在对敌斗争中英勇献身。由于地处湖汊,每逢雨季,陈西组100多亩农田便淹成孤岛。为了便利村民生产,纪念牺牲烈士,2010年,他又起草了一份《关于在陈西组修建“红军桥”的申请报告》,先后找到陈河镇、市老促会及分管老区工作的市委副书记汪继芳,说明建桥理由,争取建桥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市委副书记汪继芳从农业基本建设资金中拨款10万元,镇村干部负责组织工程建设,“红军桥”于当年底竣工验收。
“红军桥”建成后,陈汝伢又拟定出新的帮扶计划:争取市电力公司物质及资金支持,满足村民“电改”愿望;争取市直宣传、文化、民政部门帮扶,创办集烈士事迹陈列和农家书屋为一体的“村民文化活动室”;筹建革命烈士纪念碑,以此作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活动基地。
陈汝伢痴情帮扶老区,不仅费尽心力,抛开家务,还自费投入宣传、文印等1000多元。这种难能可贵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市老促会全体成员。会长严占魁为宣传其感人事迹,派专人采访他时得知:退休5年来,陈汝伢倾心尽力为老区办实事、好事,受到广大村民的真情拥戴,也承受着家庭埋怨,社会上少数人还讥讽他“自找烦恼”、“想出风头”。他说:“家里人埋怨可以理解,少数人讥讽也不在乎。作为一个烈士后代,为老区办点好事,既应该,也值得!”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