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特色 拓宽增收渠道——应城市奋力争先系列报道之二 |
应城网 2011-3-30 |
|
|
|
|
|
应城网讯: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对于发展农业来讲,也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特”起来,才能独辟蹊径,从而实现弯道超越。
“十一五”期间,应城市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引领农民共同致富,取得不俗成绩。其中,仅去年就实现农业增加值28.53亿元,同比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7028元,同比增长16.1%。
特色农业之“魂”是独特。应城立足自身优势,狠抓特色农业板块建设,全力打造数个“第一市”,农之“独特”日益明显。
甲鱼养殖在应城市有着很长的历史。但早期小规模的“小打小闹”,只让极少数养殖户尝到了甜头。
立足丰富的水资源,应城看到了甲鱼养殖的良好前景,遂以汤池甲鱼养殖为核心示范区,稳打稳扎,逐渐扩大规模。
到如今,该市建立了1万亩甲鱼养殖板块,形成年产量5000吨、年创产值3亿元的养殖规模。包装精美的“应城甲鱼”打进了中百仓储等大型超市,在武汉、河南、安徽、广东等地近70个大市场建立了销售网点。
突出特色,由小而大,甲鱼产业只是应城狠抓特色农业板块建设的其中成功一例。
通过争取国家项目、实行政策激励、引进业主投资开发、强化科技支撑等举措,应城有效地壮大了优质稻、双低油、无公害蔬菜、畜禽养殖、特色水产品“五大”板块农业规模。
据统计,“十一五”期末,应城在田店、杨河、杨岭、陈河等12个主产粮乡镇,落实了优质稻面积55万亩。通过示范样板的辐射效应,双低油菜板块面积达到30万亩,“双低”生产实用科技普及应用率达到90%以上。主要分布在城中、黄滩和城北三个乡镇的无公害蔬菜板块面积达到1万亩。特色水产品板块规模达到16万亩,其中河蟹6万亩,甲鱼1万亩,鳜鱼5万亩,小龙虾野生寄养4万亩。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45个。
做大更要做强。在板块农业规模壮大的同时,应城又提出了数个“第一市”的目标。
全力打造“全国糯稻第一市”。目前,应城糯稻种植面积达32万亩,糯稻总产量3.3亿斤。应城优质糯米掌握了全国糯米价格话语权,丰江米业老总吴红斌说,在全国的几大市场上,只要应城糯米一上市,全国糯米行情就要下降,应城糯米产量下降全国糯米行情就会上涨。
全力打造“獭兔养殖第一市”。该市引进湖北雪绒城养殖有限公司,投资1.37亿元建设獭兔养殖与深加工项目,目前项目已初见效益。
“野猪养殖第一市”、“狼头鹅养殖第一市”的项目也在同时进行。该市万头野猪养殖场第一期扩建工程已完成并投产,存栏能繁母猪300头,已出栏商品野猪10000头。
引进湖北鑫业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设的狼头鹅养殖与深加工项目,已完成投资1300万元,存笼种鹅10000只,年出笼肉鹅500万只。 特色农业之“本”是增收。应城紧盯市场,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增产更“增收”。
田店镇是应城市西北的一个普通农业乡镇,没有突出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但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豪丰米业公司3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就“定址”在那里。
自办基地,订单生产,数年的实践,让豪丰米业与基地农民实现了双赢。
紧随豪丰米业的脚步,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黄酒集团、女儿红集团和河南三全食品集团到陈河、郎君两镇“订”下10万亩生产基地,湖北丰江米业,以杨河镇巡检及周边地区为重点建糯稻基地万亩以上……
目前,应城糯稻订单生产超过85%,订单价格平均高出市场价的5%到10%,每年该市糯稻因订单生产,增加收益4000万元以上。2010年,该市糯稻生产加工企业达到20家,实现产值达到12亿元,利税过1亿元。
通过建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不止糯米产业。2010年,应城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多家,企业经营涵盖了种植业、畜禽及水产品等各个方面。
伴随着龙头企业壮大的,是一个个名头日渐响亮的“农”字号品牌。“白玉”牌面条获全国知名品牌。“豪丰”牌系列产品获得全国放心米、无公害农产品,同时也是湖北省名牌产品,湖北省著名商标。“三结豆皮”、“汤池甲鱼”、“金陵酱菜”等一批农产品品牌也在迅速唱响。
“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大力培育和发展壮大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是应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
至2010年底,该市培育和发展了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7家,其中种植业19个、水产养殖业15个、畜牧养殖业26个、农机服务业7个,其他10个。网络和服务农户2.43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总资产12968万元,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1.72万元,高出同期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近2倍。
特色农业之“根”是科技。应城着力实施农业科技推广系列项目,强化科技服务,改善生产条件,科技让农业释放更大潜能。 3月8日,应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天鹅镇拉开序幕,为该镇农民朋友送去了各种农业种植科技知识。在科技咨询服务台,前来购种和咨询的农民络绎不绝。
来自新沟村的魏金来,说起农业科技服务,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在水稻种植上的疑问,都得到了专家的解答。在专家的指导下,我还购买了优质水稻种,进行试种。”此外,他还专门向专家咨询了水稻新种的种植技术要点,并索要了联系方式,准备在以后遇到技术难题时能随时请教。
“十一五”时期,应城重点加强农技推广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综合执法、农产品生产安全、农业防灾减灾等“五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目前已形成了以应城市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机服务中心为纽带,以科技示范户为载体,以产销协会(合作社)等为补充的技术服务网络,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
坚持市镇村三级联动,该市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全方位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将粮食生产实用技术送到村组农户和田头地边。 据统计,该市2010年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27场(次),受培训农民15万多人次。注重抓好示范样板,共举办糯稻各类高产实验12项次、建示范样板20处,面积5万亩,以此促进糯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
按照“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排灌方便”的建设要求,应城大力实施标粮田建设工程,分别在田店、三合、杨河三个乡镇28个村建设标准粮田5万亩。并累计投资1.2亿元,完成了3.06万亩耕地、4.48万亩中低产田的整治和改造。
该市积极推广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应用面积超过12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稳步提高,亩平为农民减少施肥投入100多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机械化为应城农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该市新型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发展到1276台,耕、种、收三大生产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8.2%。田店、汤池等乡镇插秧机超过百台套,成为孝感市机械插秧整村推进的重点乡镇。水稻生产机耕面积46.2万亩,机播面积9.5万亩,机收面积48万亩。并组建成植保机防队280个,机防率达到90%以上。(记者张明 张俐俐 摄影 晏美华) (责任编辑 冯辉)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