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如何变“酵母”——应城市盘活不良资产启示之一 |
湖北日报 2004-4-19 |
|
|
|
|
|
    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过程中,怎样盘活不良资产?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在应城市采访,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倒贴”都不要的东西,为何还会有人买?转换角色引出一道新命题:不良资产也是生产要素
应城市联碱厂,曾是市领导的一块心病。
这家企业组建于1986年,建厂房、购设备花了1亿多元。次年投产后,生产时断时续。到1999年,总负债高达3.4亿元。
一年亏损2000万元,这样的企业要它做甚?1999年,联碱厂“关门”。
“门”关了,但具有6万吨氯化铵和6万吨纯碱生产能力的厂房和设备如何处置呢?
有关部门四处找买主。于是,省内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的领导人被请到应城。
艰苦的谈判持续了一年多。开始,人家出1000万元;谈着谈着,降为800万元;再降到500万元、300万元……最后,市领导急了,说:“这样,我们倒贴几个钱,你要不要?”结果是:倒贴,人家也不要。
此时,偌大的厂区,已是蒿草没膝。实在没辙了,市领导“死马当做活马医”。2003年初,他们通过媒体和网络向社会发布联碱厂出售公告。
这一发布,倒真引来了一双“慧眼”。四川新都化工集团一位行家赶到应城。拨开衰草,翻窗而入,锈死的设备在他眼里,似乎蕴藏着滚滚财源。
说来不敢相信。不到2个小时,来人拍板:出价600万元,整体收购联碱厂。
曾是“倒贴”都无人要的东西,为何还会有人买?新都的老板这样算账:建一家同等规模的企业,至少要花1.5亿元,建设周期要2年。而让现有的资产“活”起来,只需5000多万元、半年时间。
咱眼里的一堆“烂铁”,在人家眼里是赚钱的机器;咱看是“包袱”,人家却视为财富。应城市领导从中悟出一个理:不良资产也是生产要素。
是一卖了之,还是优化配置?应城人算长远账,提出一个新观点:效能发挥比卖价更重要
就在这个当口,有人提出另一套方案:拆零出售。
按这个方案估算,将联碱厂设备拆卖,大约可获500万元至600万元。这个卖价大体与新都的收购价相等。而卖过之后,应城还可以落个厂房与地皮。如此一算,似乎比整体出让“划算”。
市领导最终否定了这个方案。理由是:对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不能仅仅看作是一堆“死物”,而要作为“活”的生产要素来配置。
市委书记何霞江认为,拆零出售,结果只能是“一卖了之”,“人去楼空”。整体转让,则是把不良资产的处置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将带给应城一个有希望的项目,一家红红火火的企业。
事实正如市领导所料。新都于去年3月签约收购,10月即形成8万吨氯化铵、8万吨纯碱和15万吨复合肥的生产能力。这对应城意味着什么呢?除安置700多名员工外,一年还可消化原盐10万吨,带来物流量20余万吨。机器转起来了,人气也旺起来了。原联碱厂这一笔“死”资产,通过与新机制“嫁接”,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应城优化配置资源的一着“活棋”。
眼盯存量还是眼盯增量?实践证明着一条新思路:着眼发展看重组
应城市将联碱厂的设备和厂房整体转让给四川新都,还因为看中了对方盘活这笔资产的前景。
当时,新都承诺,将投入近6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半年恢复生产。
新都一诺千金。签约后,共投入5700万元,不仅生产恢复,而且生产能力有所提高,还新增15万吨复合肥生产能力。
又一个半年过去,新都再次作出扩产规划,并准备新上五钠和尿素生产线,进一步拉长产业链。
一笔“死”资产,不仅引来了一个新项目,而且,随着这个项目的发展,它的效能还在进一步放大。
实践证明着一条新思路:不良资产,不仅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来配置,而且可以成为催化项目发展的“酵母”。
应城市棉纺厂,原有生产能力1.8万锭。由金龙集团租赁经营后,生产能力扩大到5万锭;同时,新建厂房8000多平方米,再上2万锭精纺生产线。
李嘴膏业公司由民营业主收购后,投资400多万元改造老矿井,生产能力由10万吨扩大到20万吨,职工由600多人增加到1000多人,上交税金由60万元增加到140万元。
转让一笔资产,引来一个项目,盘大一个产业,带活一方经济。这已成为应城处置不良资产的“路线图”。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