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创新求变 打造文化强市 |
应城网 2011-4-1 |
|
|
|
|
|
应城网讯:雕梁、画廊、彩顶,沿孔庙甬道拾阶而上,脚下青色的方砖、头顶参天的杉树,让人捡拾起悠远的历史;青瓦白墙、宫灯酒旗,行走汤池西街,明清徽派建筑群浑厚大气、古朴典雅……
伴随着和煦的春风,漫步应城,文化项目、文化旅游、文化惠民三朵“奇葩”以其独特的魅力推动着应城向文化强市跨越。 文化项目放异彩
在应城,膏盐文化引人注目。
古往今来,应城颇为壮观的“十里膏城”,“膏洞号子”、劳动歌谣以及有关膏盐的故事,流传甚广。
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城积极将传承本土文化和文化产业项目有机结合,提出深入挖掘膏矿工业遗址的文化内涵。
到100多米的地下,学古人采膏矿、晒水盐,这一愿望今年有望在应城实现。
去年12月22日,总投资80亿元的应城国家矿山公园风景区奠基开工,这是全国首个以膏盐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风景区。
创新求变的思维,构成了一个“大公园”概念:3050亩国家矿山公园是核心,膏盐博物馆、膏雕膏塑文化产业园为亮点,高新农业示范区、高等教育城区、小型飞机场等与之环绕配套,十年后,这里将再造一座新城。
曾经,先民在这里向大地索取资源;现在,将通过可持续性发展,还大地以美丽。
按照“原址复原、修旧如旧、景中有景”的原则,投资350万元修缮的应城市孔庙于2009年竣工开园,成为市民陶冶性情、崇尚学业的文化场所;
兴建应城广场,耗资300万元修缮文峰公园、杨家台休闲园、应城周总理纪念馆等多处文化景点;
投资3500万元,在汤池镇开发打造了特色小吃、名优特产、古玩字画等多位一体的仿古商业街;
拟投资1亿元,集文化艺术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和生态休闲广场等于一体的应城文化体育公园正在兴建中,目前规划设计、拆迁、征地等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如今,在应城,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壮大文化产业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文化旅游入佳境
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应城汤池,遐迩闻名。
2005年,投入1.5亿元,华中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的汤池温泉旅游休闲度假景区建成营业。
128个各具特色的天然泡池掩映在树木葱茏之中,雾气氤氲,暗香浮动。800余间特色度假客房、水上乐园等设施配套齐全,吃、住、娱、购“一站搞定”……应城汤池成为全国首个温泉开发示范区。
这一切得益于该市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开发旅游资源。
为增强汤池温泉的发展后劲,2009年,应城用15亿元进行汤池温泉的深度开发,在“生态休闲”和“高端品质”上做文章,计划把汤池温泉从单一温泉项目打造成集避暑、度假、保健、疗养、观光、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目前,老景区旧貌换新颜;临湖餐厅、汤屋别墅群、生态美食区已投入运营,尽显欧陆风情;鸟岛、游乐中心建设火热进行中…… 随着景区的开发与资源整合力度的加大,以汤池温泉为龙头,以汤八线农家乐旅游产业带为主轴,以国家矿山公园、渔子河风情小镇和五龙寺宗教文化园为亮点,应城逐渐形成了“一主轴、三景区、多节点”的旅游特色化格局。
投资1.7亿元的五龙寺宗教文化园建设如火如荼;倡导原生态休闲度假的“渔子河风情小镇”项目已与投资集团签订25亿元开发协议;总投资过千万元的北冰洋度假村、农耕年华等农家乐正在紧张施工中……一个又一个投资商走进应城,文化产业集群和多元投资格局开始形成。
文化也是生产力。 “十一五”期间,应城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46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2亿元。该市被评为省旅游发展先进县市,汤池镇成为湖北旅游名镇,红河入选全省旅游名村。
文化惠民谱新篇
走进四里棚办事处张扬村农家书屋,整洁、明亮的房间里摆放着几排书架,科技、经济、文化、理疗保健等6类图书分门别类地码放着。几位农民齐聚于此,看书、读报、看杂志。
生活在应城的人们正感受着生活的变化:一场场精品文艺演出不时上演;移动演出舞台来到了家门口;露天电影、文化下乡等活动层出不穷……这一切变化,正缘于该市实施的“文化惠民”战略。
让文化注入城市血脉,让形式多样的文化盛宴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为此,应城市不断完善公文化共服务体系,着力构建综合文化服务网络,一个“普遍均等、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已经形成。
在市区,一批大手笔、大气魄的文化设施项目精彩亮相:引进客商投资2000万元,建成全省第一家县(市)级数码电影文化娱乐城;投资400万元兴建金色年华娱乐城;新建全民健身体育场馆38处;投资400万元的崇文图书应城连锁店一启用,便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在农村,11个乡镇设立文化综合站;303家农家书屋投入使用,其余112个社区和村今年将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有线电视用户覆盖率已达到100%;体育基础设施日趋完善,109个村建起了农民体育健身场。
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让大众接受、喜爱、参与、感动是文化的内涵。应城市立足该市丰厚的人文资源优势,做好群众文化建设,使群众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
近年来,摄影家协会、作家协会、蒲阳花编辑部等10个文体协会组织先后成立;“十大民间艺人”评选大赛每年开展;扶持协会会员的优秀作品结集出版;摄影展、农民运动会等活动定期办……
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轮番上演,各种文化进社区、送电影下乡等活动遍布各镇,延伸至城乡大街小巷。全市27个民间文艺团体和多支秧歌队、腰鼓队、太极拳表演队,常年活跃在城里乡间。一道道五彩缤纷、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给群众送去芬芳的知识和无尽的欢乐。
伴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城市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富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打造出区域特色文化品牌:黄滩的扭秧歌、陈河的武术……一些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悄然复兴。
现在的应城,从城市到乡村,一批文化新地标正在展露英姿,一批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正在逐步被挖掘,扎实的“硬功夫”提升了文化“软实力”。
相信,不久的将来,应城——这个名字、这个品牌,会以更加响亮、更加耀眼的形象屹立在世人面前。(孝感日报记者李红艳 陈铭)(责任编辑冯辉)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