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盘活不良资产启示之二 |
湖北日报 2004-4-22 |
|
|
|
|
|
    把不良资产作为生产要素来配置,关键是抓好两个环节:其一是改制,把资产从旧体制中剥离出来;其二是“改嫁”,给它寻个好“婆家”。应城市副市长席国爱说,这叫“一肩挑两头”。产权形态决定资产效能———“脱壳”才能新生
清醒的认识往往来自实践中的教训。早在1998年,应城市联碱厂就曾“改嫁”。当时,联碱厂生产接近瘫痪,而市内另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双环正寻求扩张。两家一拍即合,应城市把联碱厂交给了双环。
按说,这也算一着好棋。两家企业,产业链相互衔接;而且,双环上市之后,手上资金充裕。问题是,接收联碱厂,双环的做法是原封不动地“照单全收”,从管理体制到运行机制,基本上维持原状。结果,小国有靠上了大国有,“铁饭碗”换成了“金饭碗”。尽管双环先后投入1500万元改造设备,生产形势仍不见好转。
一年多,双环钱没少投,力没少费,联碱厂还是要死不活。实在“拖”不起了,双环不得已又拿出1000万元作为“安置费”,把联碱厂退还给应城市。
这一段充满苦涩味的“姻缘”,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形态决定资产效能。产权不明晰,责权不明确,优良资产可能成为不良资产;反之,产权明晰,责权到位,不良资产可能变为优良资产。
挣脱旧体制的“壳”,才有新生的希望。基于这种认识,应城市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盘活国有资产的前提。近5年来,他们先后对41家国有和集体企业依法实施破产、拍卖,同时转变职工身份,让净资产“干干净净”地进入市场配置,与新机制“嫁接”。
“聘金”高不如“人品”好———要“嫁”就要寻个好人家
改制是为了“改嫁”,要“嫁”就要寻个好人家。
应城市棉纺厂,1989年投产。红火了一两年后,3万平方米的厂房和1.8万锭纺纱设备便成了闲置资产。
1997年,一位福建老板来到应城,提出租赁绵纺厂。应城方面想,反正是闲置资产,有几个钱总比没有强。一纸合约,棉纺厂“嫁”出去了。
可惜,这是个不务正业的“主”。勉强搞了一年多,欠了一屁股债,这位不负责任的“郎君”悄悄开溜了。
吃一堑,长一智。应城市有关方面把棉纺厂资产情况公之于众,面向社会招租。
这一招,引来8家企业竞争。该市由有关部门组成8个小组,分头谈判。通过反复比较,最后选定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发展规划的金龙公司。
实践证明了应城人的眼力。金龙公司自1999年7月租赁棉纺厂后,采取滚动发展方式,生产能力由租赁前的1.8万锭扩展到5万锭。去年6月,该公司又投入320万元,建起一座8000平方米的新厂房,新增2万锭精纺生产能力。目前,棉纺厂已完成清产核资,由金龙公司整体收购。
两次“改嫁”,两番景象。应城市领导从中悟出:“聘金”高不如“人品”好;而要想寻个好人家,还得靠市场运作。
去年以来,应城市处置国有存量资产,采取先在媒体发布信息、然后公开拍卖的方式,既杜绝了资产转让中可能出现的“猫腻”,又引进了一批真正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
两着棋子一起下———开通让“要素”进入“生产”的高速路
一手抓改制,一手抓“改嫁”,两着棋子一起下。应城市实现国有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上演过一台好戏。
应城市啤酒厂年生产能力1万吨。自建厂始,从未达产,原因是产品品质不高。产品销不动,资金链断裂,经营便进入了死胡同。
1999年,应城市有关部门获知久负盛名的青岛啤酒厂意欲南扩,便主动上门。几轮磋商后,达成了合作意向。
为了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应城独创动态破产模式。当年6月,市清算组进厂,青啤同时进入。清算组迅即封存账务,清产核资,并随即按清单与青啤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协议一签,青啤即享有资产使用权,并对其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与此同时,清算组办理职工身份转变手续,青啤按需要重新录用员工。
7月,青啤还在对原厂资产托管期间,设备检修、投料准备等便开始运行。
8月,新酒成功试制,并召开产品订货会。
9月20日,应城与青啤正式签订资产转让协定;24日,青啤(应城)有限公司挂牌。
从应啤到青啤,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嬗变,仅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该市经贸局副局长鲁剑平给这一资产重组过程取名为“零距离配置”。
他说,不良资产也是生产要素,但只有进入“生产”才是“要素”。“零距离配置”就是为这些“要素”进入“生产”开通的一条高速公路。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