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之中有学问——应城市盘活不良资产启示之三 |
湖北日报 2004-4-22 |
|
|
|
|
|
    如何把国企改革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在重组中实施资源的优化配置,记者与应城市有关人士就此进行探讨,感到其中确有许多学问。
这里试举几例。
提升效应:用无形资产放大有形资产的效能
应城市啤酒厂,1984年投产,到1999年,累计亏损7000万元,欠税1500多万元。
1999年,青啤收购应啤。到去年,生产能力和上缴税金均比以往最好年份增长3倍多。
同一家工厂,生产同一种产品,绩效反差为何如此之大?应城的同志讲:起关键作用的是品牌。
有一个事例很有说服力。应啤资金枯竭时,应城市市长带两位副市长亲自到银行求援。结果,才贷了30万元。青啤收购后,马上就有几家银行主动上门,要把贷款往企业放。为什么?银行看好青啤这块牌。有着百年历史的青岛啤酒,品牌蜚声中外。青啤收购应啤,打的就是品牌扩张的牌。但人家有言在先:质量不达标,不能贴“青啤”的牌子。
围绕质量达标,这家企业从设备到工艺,从硬件到软件,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看起来,厂还是原来的厂,人还是原来的人,但随着品牌的引进,它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因为青啤的先进工艺和管理理念,大大提升了它的效能平台。
互补效应:“三角恋爱”展示的配置艺术
神风公司是应城市一家小有名气的企业,20世纪80年代曾生产摩托车整车;整车不好卖,改做零部件。一番打拼,拉升油箱和车架等部件成为市场俏货。
到1999年,神风租用一家乡镇企业的厂房,又上一条整车生产线。为了打开市场,特地到央视做广告。“金鹰摩托,摩托金鹰”8个字,在央视很不起眼地“晃”了一个月,整车没卖几辆,200万元广告费打了水漂。
此后,这厂房和整车生产线便一“睡”数年。
去年初,应城把这闲置的厂房和生产线拿出来招商。结果,重庆宗申集团和西藏喜玛公司被引了进来。
三家企业,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三角”关系。神风的拿手好戏是油箱和车身,以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双数控点火技术;重庆宗申是一家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发动机研发和生产能力居全国前茅;西藏喜玛公司不仅有国家扶持的开发资金,还可享受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三家联姻,优势互补,一年就把摩托整车生产和销售能力提高到6万辆。
订单效应:配置的基础是市场
应城市毛巾厂,1985年按年产500万条毛巾的生产能力兴建,投产后从未达产。两年之后,资产评估贬值三分之一。
十几年,毛巾厂开开停停,包袱越背越重。
2001年,该市将毛巾厂闲置资产用公告的形式招租,引来了广西北海维纳公司。
承租当年,生产毛巾120吨;2002年生产320吨;2003年生产440吨。
最近,维纳公司已将收购毛巾厂纳入计划,并准备投资改造扩建。其规划是,安置员工700人,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税金300万元。
维纳盘活毛巾厂,诀窍在哪里?应城有关人士回答:订单。维纳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日本和韩国。
事实说明,没有无用的资产,只有无效的配置。市场,是配置效果的最终检验者。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