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农民生活习惯跟随庭院整治“悄然变脸” |
应城网 2011-4-12 |
|
|
|
|
|
应城网讯 (特约记者程国辉) 4月9日,记者走进应城市余上村余下湾农户余想华家时,只见整洁有序的院落里,一尘不染,隔壁小偏房里,春耕备耕的农具和化肥摆放有序,最引人注目的,倒是他们家门楣上所贴上的一纸“最清洁家庭”的红纸条。
老余告诉记者,他们家是村里首批评选出来的文明新风户代表。整个村里,农户家门庭院整治优劣一律按照评分标准分为最清洁、清洁、基本清洁、不清洁4个标准,百分制评定打分。“最清洁家庭”,全村只有5家,他还深有体会地说---“庭院整治,改变了村民们乱扔乱放、乱泼乱倒的坏习惯,如今连市区上班的儿子媳妇,每天都赶着最后一班返程车回老家长住。”
祁敦村村民王发祥一辈子生活在农村,虽然已是行有摩托车,住有小洋房,休闲上村民健身活动中心,但唯一不足的是——庭院内外环境与城里比较距离较大。
去年年底,该村村民代表、热心群众、村卫生监督员联合组成的环境整治工作专班,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集中开展了3次庭院整治拉网式大清查。
“村环境整治队来到我家,从下水道、洗衣板、卫生间到厨房的死,角都帮他清理个遍,农具等日常用品分门别类替放好,屋前屋后空地上,还帮忙我种上了花草。”村里每月两次对王发祥家的整洁程度进行评比,老王在充分享受洁净舒畅生活的同事,也增强了对庭院整治促进文明卫生的理性认识。“评定为基本清洁,真是羞死人了!”在庭院整治工作组的指导和帮助下,王发祥也自发地懂得会收拣院落了!门楣上的评定荣誉一跃升至“文明庭院”、“最清洁家庭”等。
据了解,在应城市农村,不少乡镇、有条件的行政村,在开展庭院整治,如村道、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农户庭院绿化面积、庭院内外物品摆放情况、有无卫生死角等均须达标,他们还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诸如奖励一条毛巾、一块肥皂、一顶帽子等激励措施,扶优带劣,齐头并进促提高。郎君镇吴彭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的号召下,村里特意成立了专业整治队,对家家户户庭院进行了地毯式整治,把村内角角落落清理个遍,并种上了花草。如今,该村庭院绿化率达到95%以上,村组公共绿化面积达到300亩。
庭院整治最佳文明新风户、最清洁家庭等验收合格后,还要年审复评,不合格的随时摘牌或者除掉荣誉。此外,还增设了保洁人员,负责村组公共卫生区、各家庭院检查管理。目前,应城市全市已有超过一半的村开展了庭院整治。
在庭院整治合格村——大普村村民普国炎家,记者看到,三层小洋楼,房前屋后草地成片,庭院内盆景葱绿,物品摆放有序。他告诉记者,当时村里免费为他们整治时,大家都以为搞形式主义,但整治以后与没整治就是不一样。“比干净不仅仅是为了争面子,事实上整理后确实人神清气爽,时间长了,也逐步养成了全家人爱清洁的好习惯!” 普国炎掩饰不住内心的愉悦,幸福地说,“村里对农家庭院评比后,要上村公示栏,优秀的还上处广电服务中心有线电视,在村广播中表扬嘉奖,我们家就上过好几次呢!”
如今,应城市90%以上的行政村,都在从改善家居庭院着手,从整理农具、规划房屋布局、栽花种草等方面,因地制宜,寻求适合本村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整治方略,每个村同时还都评选并指定出1到2户庭院整治模范户和致富带头标兵,以此引导全体村民赶有目标,追有参照,学有门道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