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走村串户话三农 |
孝感日报 2011-4-26 |
|
|
|
|
|
应城网-孝感日报讯:按照工作计划,我们孝感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工作组今天将要去应城市东马坊李台村曾家湾开展上门走访活动。
李台村曾家湾位于107省道老汉宜线旁,全湾116户632人,现有水旱田205亩,因建武襄铁路复线占用耕地近40亩,现仅剩165亩,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型村湾。
由于靠近汉宜公路,交通便利,这个村大部分群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二手棉纱生意,他们从附近或周边省市购回棉纱次品,经过简单加工整理后,再卖到江浙福建一带的棉纱企业,从中赚取差价利润。小小的曾家湾在中国的二手棉纱市场上可是赫赫有名。
进村第一户便是曾楚才老汉的家。一栋三间两层的楼房,从阳台建筑上写的数字1993,一看便知他家房子的建筑年份。
曾老汉拉着我们的手,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据他介绍,他们家因为田地少,种田只是维持基本口粮,从1986年开始,他们家就做起了小生意,卖过小零食、搞过副食店、开过加工厂,现在又做起了棉纱生意,从最初的肩挑背扛到现在的汽车运输。说起国家的变化,曾老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连说了五个好:改革开放好、市场经济好、党的政策好、交通设施好、物流运输好。“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改革开放,哪有我们农村的新变化呀!”曾老汉感慨地说,“当然,你们来了有些事情还得向你们反映反映:现在村里做房子能不能先做一个整体规划,划出一块地,把房子建成一排一排,既整齐美观,又节约土地,还少了一些邻里纠纷;村子前面的排灌沟要是能整一整就好了……”
从曾老汉家中出来,我们又接连走访了十余户,情形大致相同,村湾中60%的农户都是做棉纱生意的,其他在家的妇女从事相应的搬运工,外出打工的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只留下老人和小孩在家看门种地。
对当前农村经济建设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呢?在路边一辆正在上货的外地卡车旁,帮忙上货的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希望6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新农保;希望村旁能够恢复从前的当家塘;希望政府出资修一修农村的水利管网;希望普及垃圾分类袋装……
晚上回到住地,整理着乡亲们这些质朴的意见,回想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们陷入了沉思:要是能在村旁建一个棉纱市场,既安全存储又方便运输,
那该多好呀;还有,要是能在互联网上建一个网站,在网上销售,岂不是更方便快捷吗?(孝感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工作组 刘刚)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