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情深著华章—义和镇农民工丁华祥创业的艰辛历程 |
应城网 2011-5-29 |
|
|
|
|
|
应城网讯(通讯员沈伟)他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农民的血液,因为他是土地的儿子。80年代末,仅凭自己敢冲敢闯的一股“倔劲”,他融入到千万农民工大军行列。机智、敏锐的头脑,锲而不舍的干劲,不计得失的品性,让他从千万农民工中脱颖而出,20多年的打拼,让他在武汉装饰行业终于占有了一席之位。他,就是现年45岁的应城市义和籍武汉一家装饰工程公司的总经理——丁华祥。
创业艰难心执着
1985年,成绩优异但家境贫困的丁华祥,谢绝了班主任和同学们的执意挽留,忍痛割爱地中止了自己心爱的学业。
和当时大多数家境不好的农村青年一样,为了谋生,丁华祥不畏辛苦,走进了应城建筑工程公司,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建筑学徒工。头脑聪明,勤学苦干的他,因技术精湛,很快就成为队伍中的佼佼者。
3年的打工生涯,丁华祥的足迹遍布东北三省,外面广阔无垠的世界,让他最先触摸到了生命因打拼才精彩的灵性。
这时的丁华祥,心中已有一个小小的梦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要成为一个包工头,拥有自己的公司。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90年代初,刚刚结婚成家的丁华祥,找亲戚朋友筹措资金,在湖北枣阳市开办了一家家具厂,同时带领一帮人开始承接小型的装修业务。因为质量过硬,信誉度高,家具生意日益红火,承接的装修工程也越来越多。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曾经的苦难和磨砺,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丁华祥回忆起一路走来的苦与乐,眼神里饱含了太多的坚毅和生命——创业的艰辛、拼搏的激情、成功的喜悦、感恩的欣慰。
商海沉浮不言悔
在枣阳市家具与装修行业,丁华祥不但掘得了人生创业史上的第一桶金,而且在周边小有名气。然而,他天生注定就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
21世纪初,丁华祥变卖所有资产,开始了自己的闯荡生涯。先后辗转北京、武汉、襄樊等地,后来又远赴吉尔吉斯坦国,涉足过房地产、建筑、装饰、酒店、娱乐等多个行业。因种种原因,这些生意都不尽人意,最终是赔尽所有积蓄又负债累累。生意的不景气、创业路上的荆棘遍布、亲人的不理解……巨大的精神压力,极度的苦闷与彷徨,伴随着丁华祥沉痛落寞的日子形影相随。
尽管如此,丁华祥打拼的念头却始终没有动摇过,因为他坚信 “阳光总在风雨后”。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毅力,丁华祥调整战略方向,重新回到武汉,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社会资源,寻求发展机遇。2006年,丁华祥终于东山再起,在武汉注册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装饰公司,开始承接一些小型的装潢工程。尽管不是什么大手笔、大项目,但他却立誓——一定要把工程做得尽善尽美。正因为丁华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质量,这也让他赢得了更好的信誉、更多的项目和更优的合作伙伴。
2010年,丁华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万达集团在湖北投资的几个项目,并获得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打拼,丁华祥的资金日益殷实。通过不断地知识积淀和实践经验叠加,丁华祥自学建筑装饰业的孜孜不倦,让他的头脑越来越聪慧,他的装饰公司也越做越大。
真情回馈报桑梓
丁华祥的工程越做越大,事业也越做越强……一切都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变化。这些年来,他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的那份惦记之情,那份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牵挂。
丁华祥坦言——我现在的事业虽然有了成绩,但是我的家乡依旧交通不便利,经济落后,我是喝家乡的湖水长大的……正因为如此,多年来,丁华祥把对家乡的情,对亲人的思念,转化为感恩家乡、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
2011年2月,当丁华祥得知家乡正在搞建设,便迅速回家与村支部、村委会主要负责同志联系,共同勾画建设家乡的蓝图:一是建成一条村级循环公路,解决湾湾相通,实现全村没有泥巴路的梦想;修建一座公用墓地,走节约耕地实现殡葬规范化的道路;从村中央修建一条通往陆地、新层台、丁家咀、王家巷、毛四海等几个村民小组的支路,全部实现村级湾组路面的水泥化,此举既可解决村民肩挑背扛的历史,又方便了全村机械化操作。整个公路全长约1.5公里,用资37万元。在村内修建三纵直公路,向东向南延伸至毛四海湾堤约2公里,全部碎石硬化,用资4万元。投资4万元沿村公路修建一座水泥槽蓄水库,以便解决村民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的蓄水问题。投资8万元左右,安装公路路灯,保障村民生活学习。
当人们都对丁华祥的种种善举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时,他只是淡定的说到:“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在履行一个最基层共产党员应尽的社会责任,我深知农民需要更多的扶持,家乡需要更好的建设。”
丁华祥还说,“创业之初,我走得艰难。如今,虽然小有成就,但我会一步一个脚印的走稳走好,我的梦想,并不局限于在武汉创造出一片天地,我更希望全国各地都有我的‘作品’——工程项目,特别是在我的家乡义和。”丁华祥说,他现在正在武汉大学攻读经济与管理方面的课程,“惟有不断充实自我,与时俱进,才是我人生的最大追求!”
丁华祥,这个从应城市南部湖区走出的农民子弟,正以自己的传奇经历,书写着一无文凭,二无背景,白手起家、自强不息、感人肺腑的励志成长诗篇。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