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闵冬兰:为了那一片热土 |
应城网 2011-6-2 |
|
|
|
|
|
应城网6月1日讯(记者沈梦莹):她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群众选我当书记,我当书记为群众”的宗旨,忠实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她就是三合镇唐巷村党支部书记闵冬兰同志。
三合镇唐巷村是全市有名的“老大难”村。1993年以前,全村还不通电,由于工作无法正常推进,该村的两委班子主职换了一个又一个,从1998年起,唐巷村连续3年被应城市委组织部确定为急待整顿的后进村之一。2001年初,三合镇党委提名妇联主任闵冬兰同志为唐巷村村民委员会代理主任,主持该村日常工作。
刚上任时,村里落后的状况,让她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同时闵冬兰也暗下决心改变村里的面貌。作为一名女性,她办事的风格和踏实劲儿一点也不逊色于男支部书记。2001年开始,闵冬兰便从村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开展工作。以往夏粮征收任务成为唐巷村老大难问题,在她的带领下,这一年唐巷村超额完成了夏粮征收任务。
2004年,闵冬兰多方筹资7万元,为唐巷村新聂湾修建了一座装机容量30千瓦的泵站,彻底解决了新聂湾300多亩耕地的抗旱难题。2005年,为了方便村民通行,唐巷村修通了两河至杨河公路唐巷段,修路期间,她每天和施工队吃在一起,和村委会另外两名干部一起监督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修了2.3公里的路,她瘦了10斤......
2006年初,唐巷村两委班子开始对前任碰都不敢碰的电改工作制定了详细的改造方案。在原两河管理区党总支的支持下,在村全体党员和村民小组长的理解和配合下,该村对全村的农业用电实行统一安装设备、统一收费标准、统一调配使用的“三统一”原则,全村农业用电开始走上规范化的轨道,仅此一项,村每年节约电费达3.5万元,村民照明成本也大大降低。
2007年,闵冬兰通过本村在外能人的协助,筹资18000多元,对老聂湾和廖湾的下水沟渠,对新聂湾的常年渍水洼地进行了整治,铺设管道152节,疏通沟渠521米。在以闵冬兰同志为支书的两委班子带动和治理下,现在的唐巷村绿树成荫、沟渠相连,那低垂的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新唐巷展现出一片盎然生机。
2008年,唐巷村争取到国家扶贫项目和市政府的支持,投入20万元,对漳河上人都不敢行走的一座危桥——漳河大桥进行了彻底维修,既方便了车辆行驶,又利于漳河对岸800多亩农作物的收割,终于圆了几任支部书记的梦。
作为一名女性,闵冬兰同志是佼佼者,作为一名人大代表,闵冬兰不辱使命,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积极为群众建言献策。从2006年起,她向三合镇人大提合理化建议8条,均被镇委、镇政府采纳,特别是在今年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向政府提出了维修应城至两合公路的建议。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预计今年内会彻底解决这条公路通行不畅的问题;她提出的关于三合中学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报告,现在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目前三合中学校园环境清幽,为学子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闵冬兰上任后,她为唐巷村村民办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实事,在群众中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她多次得到市委、镇委、镇政府的表彰,2004年以来,唐巷村也多次被镇委镇政府授予“先进村”的荣誉称号。
闵冬兰是女性中的大丈夫,是代表中的优秀代表,是支部书记中的强者,其作为一点也不逊色于男同志。当别人问起她是怎么把过去的“老大难”村,治理成现在全市小有名气的先进村时,闵冬兰这样纯朴回答。
她没有豪言壮语,默默地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党的农村工作事业。闵冬兰凭着那股踏实干劲,正带领全村人民沿着康庄大道阔步前进。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