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河镇:善用“加减乘除”四法抗旱 |
应城网 2011-6-7 |
|
|
|
|
|
应城网6月6日讯(通讯员周应武)去秋今春以来,全市遭遇自200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秋冬春三连旱,给全市的春夏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且旱情仍在继续加剧,抗旱形势依然严峻。杨河镇党委、政府立足当前,早动手、早部署,积极作为,科学引导,采取有效途径,善用“加减乘除”四法,畅通抗旱“绿色通道”,确保了全镇春、夏农业生产整体有序向前推进。
加入“以民为本”民本理念。受持续干旱影响,该镇农田受旱面积达2.5万亩,该镇部分村组出现人畜饮水困难。面对日趋严重的旱情,该镇党委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让村民们度过难关呢?”这是当前该镇党委政府一直在思忖的重大课题。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刻,该镇党委政府不等不靠,积极作为,按照“人畜饮水不断档,中稻秧田不断水,早稻大田不缺水,水稻生产计划不落空。”的抗旱原则,及时投入抗旱资金100多万元,劳力8000多个,采取郑河引水、水库放水、泵站提水、打坝拦水、机井取水等多种途径,累计调度水量约4000万立方米,不但有效缓解了全镇2.1万亩农田旱情,而且及时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消除了人们群众的恐慌心理。
减掉“蜻蜓点水”工作作风。当前抗旱工作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最终的胜利,关键不在于投入抗旱资金多少与否,而是取决于干部的作风是否过硬。只有把干部们扎实过硬工作作风投身到抗旱工作实际过程中去,才能知晓群众疾苦,了解群情民意,才能全力带领群众积极抗旱,科学抗旱,与“旱魔”生死决斗,取得最终的胜利。4月中旬以来,针对日趋严竣的旱情,该镇党委政府未雨绸缪,主动出击,积极应对,将全体机关干部“化整为零”组成10个工作专班采取分片包村的办法,深入全镇所有村组农户家中、田间地头,正确引导农民科学抗旱。干部们一边给农民发放《杨河镇抗旱保春耕的生产技术意见》等宣传技术资料,一边投身到田间地头抗旱保生产的实践工作中去,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在抗旱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自4月份以来,该镇党委政府严格按照上级《关于严明抗旱工作纪律的通知》要求,建立了一套科学抗旱工作管理制度,加强对抗旱工作的指导与监督,防止“蜻蜓点水”式的漂浮作风带入抗旱工作中去,保证了全镇抗旱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目前,该镇没有一名干部因抗旱工作不力而受到上级的通报和处分。
乘上“八仙过海”独特效应。当前,正值早稻生长发育和中稻抢插用水的关键时期,是该镇农业生产的“黄金季节”,该镇采取灵活便捷抗旱措施,狠抓落实,科学应对,确保抗旱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杨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由于地处应城西北边境,北依大洪山余脉,地跨“两河”:漳河、富水河,境内建有全市最大的人工湖——短港水库,库容近亿立方米,还有小一、二型库22座。不仅如此,该镇还拥有早期修建12.67公里长的郑河渠道穿腹而过,在今年的全镇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给该镇抗旱保丰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这场抗旱攻坚战役中,该镇指挥部立足当前,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地理优势,积极发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独特效应,采取因村制宜,统一管理,对现有水源和引进水源进行合理调度与科学利用,形成全镇上下抗旱"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除去“等天下雨”侥幸心理。自旱情发展以来,该镇始终遵循蓄水保水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全力保证村民生活用水、努力保证镇村农业生产用水的抗旱工作原则。对于水源充沛的村,努力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源紧缺的村,该镇联合水利、农业服务中心等部门整合人力,物力,财力,抓紧开辟和引渡新水源,实施打机井、聚散水等措施增水,以应抗旱之急。对于已经搬回的“大水”,该镇即时加强节水灌溉、科学灌田的技术指导,使搬回的“大水”尽量多引、多放、多灌,努力实现水资源效益最大化。近日,尽管周边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雨,但是未来天气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旱情根本缓解还有一个过程,对于旱情的影响绝不能掉以轻心,坚决除去那种“等天下雨”侥幸心理。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