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英:扎根乡村三十年的“泥土医生”—记应城市田店镇店坡卫生所优秀共产党员陈金英 |
孝感日报 2011-6-23 |
|
|
|
|
|
记者肖青松
1976年,陈金英从部队复员返乡,他找到村党支部书记,要求从事农村基层卫生工作,自己开个小诊所。由于医术高,陈金英很快得到了村民认可。1983年,他被推选为陈岗村党支部书记。陈金英当“官”了,看病找谁啊?
有一次,村民闵凤杰的婆婆得了急性肾炎,可陈金英却外出开会去了,闵凤杰急得直哭。陈金英中午回来,赶紧给病人诊断、输液,病人才缓过劲儿来。这件事让陈金英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如果回来不及时,病人出现危险怎么办?可村支书的工作也不能不做啊!左思右想,陈金英作出了抉择——辞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一心一意当“村医”。
1992年,店坡村卫生所邀请陈金英去工作。去,还是不去?这又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在卫生所工作累且不说,月工资只有100元,只相当于陈金英在诊所一天的收入。亲友都劝他不要去,可陈金英最后还是答应了:“我是共产党员,组织上需要我,我应该去。”
“陈医生真是好啊!不管刮风下雨,随叫随到。每次上门,还对我嘘寒问暖,待人真是亲啊!”双目失明的孟婆婆躺在床上不住地念叨。去年10月,她患上了带状疱疹,陈金英得知后立刻上门看诊。“那天下着瓢泼大雨,我骑着电动车到半路,发现全是稀泥,根本走不动,只好把车丢在路边,步行了半个多小时才到她家。”陈金英说。从此之后,他几乎每天都上门给孟婆婆打针送药。
在卫生所的外墙上,挂着陈金英的“随叫随到”承诺和电话号码。30多年来,陈金英踏遍了店坡村的每条小道,硬是用脚走出了一幅“活地图”。
“找陈医生,能少花钱,看好病,我们都信他。”村民们说。 陈金英本是学西医的,可对中医也一直在学习,“中草药比西药便宜一些,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给病人省不少钱”。比如小孩腹泻,去大医院得花上百元,陈金英摸索出10多种治疗方法,只要几角钱就能治好。
他行医的周边群众经济并不宽裕,无钱看病成为长期患病、患大病群体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长期以来,他对就医患者尽量开小处方,用廉价药,让患者花小钱,治大病,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对老弱病残者,他尽量减免医药费,有20多个烈属、军属、残疾人成为他联系资助的对象,有事没事,他都上门去坐坐,问寒问暖。
省钱的最好方法是让村民少生病。陈金英心里装着一本“档案”:村里哪些是慢性病、重症病人,哪些是“老病号”,他走到哪里,就调查到哪里,并根据病人体质强弱、病情轻重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
陈金英扎根农村30多年,现在他的两个儿子都在上海,早就催着他搬去同住,享享清福。可陈金英却依旧坚守着,“问我舍不得什么,我就是舍不得这里的病人,选择了乡医就是选择了一份责任!”
如今,他已近花甲之年,仍无怨无悔地耕耘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因为他明白,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牢记党的教诲,为民服务,情系乡里,把治病救人的信条扎根于他的人生。
提起陈金英,乡亲们交口称赞,亲切地称他为农民身边的“120”。多年来,陈金英两度被卫生部、中国卫生协会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2010年被湖北省卫生厅评为“全省十佳乡村医生”,并获得“感动湖北十大人物”提名奖。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