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重症青年望无偿捐献眼角膜 |
应城网 2011-8-26 |
|
|
|
|
|
应城网8月26日讯(特约记者程国辉 通讯员宋倩)8月25日上午,一名热心听众代表患者本人意愿,向记者讲述了自己26岁的外甥吕攀因病即将离开人世,弥留之际希望捐献眼角膜的想法,家属四处打听,得到的答复却是应城市各医疗机构目前暂时还不具备接受这种捐赠的条件,但当地卫生部门和红十字会正在紧急与省城武汉的相关单位及时取得联系.
为此,记者专程赶赴应城市人民医院和应城市卫生部门,详细采访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和原委.
在应城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一间病房里,记者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的吕攀和在一旁照料他的母亲、外婆和弟弟.
据介绍,吕攀,现年26岁,应城市四里棚办事处孙熊村人,初中尚未毕业,就跟随乡邻、亲戚们一起到东莞市玩具厂等地打工至今,去年其父亲因病去世,就留下他、一个小他三岁的弟弟和多病的母亲,三人相依为命.
岂料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阴雨.今年6月1日这天,吕攀被确诊为肝癌肿瘤晚期,医生建议他休息并保守治疗,重申不能做重活.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这个小小青年顿时一蹶不振,他彷徨无奈,失落过,甚至有了从高楼跳下轻生的念头.
痛定思痛,一段时间后,他爬了起来,继续忍着病痛工作,不到半个月,吕攀因为胃和肝失血性休克,经过抢救,苏醒后从东莞一家医院转到家乡保守治疗,也就是在这一特定的时期,他毅然作出了一个大胆且让家人当时无法承受的想法——希望自己逝世前能无偿捐献眼角膜.
吕攀的母亲提起儿子的想法,已经是泣不成声,她强忍着泪水愧疚地说:“我为他高兴,我为他难过,我作为做妈妈的,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这个决定,我为他感到骄傲,这一种义举,那不是一般的人能够选择的,一般的人,他考都不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舅舅程腊元是一名村小学教师,他对外甥吕攀小小年纪,能作出如此让人佩服和思想超前的想法和举动,在心底为他伤心落泪的同时,也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目前患者的情况病情肯定是很重,但是通过我们的治疗,病情还相对比较稳定.”应城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凡对患者李攀的病情和捐赠的相关情况,作出了病理分析.“患者的一般状况还行,生命体征也还稳定,精神、神志都是清楚的,他的状况肯定是可以捐赠的.”
“我认为人生不带走,人走了什么都没有了,这就算是对社会的一种回报吧?”吕攀告诉记者,自己能有如此想法和愿望,主要是对自己的家人的一种安慰,对社会的一种回馈.
“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的消息,我很关注、杂志都看得比较多,只是对这些东西的认识要深一些,只是觉得这是一种不错的想法.”他还说,电视和各级新闻媒体中这类捐赠其实很多,但在我们这个小县城,能不能将眼角膜捐赠成功,真的很难说,但他说自己不后悔.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推移,也一定能接受他今天作出的决定.“老一辈人、长辈们都是肯定持反对意见或者保持意见的,他们都是对情感、病情上的一种不舍,对捐献这件事,情感上和思想上难以接受,不够开明.”
当然,吕攀也表达了自己美好的祝愿.他说,如果捐赠前的相应手续完备,能够达成自己临终前的遗愿,他会“走”得很安心——“那我会非常开心,我觉得我的人生虽然说只有20多年,但是起码人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对他这样的一个行为,这个善举,表示敬佩.捐赠角膜是他的一个愿望,他的家属也很支持他的这样一个行为.”应城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黄应红说,患者吕攀捐赠角膜的义举,极大地感染了全院的医务人员,她也衷心祝愿捐赠活动能取得成功.“我们确实对至于说这个病人的角膜捐赠,是不是符合相关部门的这样一些要求的话,这个还有待专业部门进行鉴定,我们卫生医疗机构会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相应的手续完善、沟通协调,支持配合工作.”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