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黎:流着泪写就长篇小说《大洞商》 |
应城网 2011-10-14 |
|
|
|
|
|
应城网10月13日讯(特约记者吴铭):《大洞商》是一部以应城膏盐矿为题材写就的长篇小说.10月12日,在应城市召开的《大洞商》创作恳谈会上,作家陈敬黎在谈创作经过时说:“我是流着眼泪写完这部长篇小说的.”直写到两腿水肿,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
陈敬黎,咸宁市人,湖北省作协签约作家.在10月12日应城市召开的长篇小说《大洞商》创作恳谈会上,陈敬黎向应城市作协的文学作者畅谈了他的创作体会.他说选取膏盐题材创作《大洞商》是一个偶然,2005年,省作协组织了一个到鲁迅故乡采风的活动,他结识了当时的应城市文体局长丁毅,谈到了应城膏盐矿洞商的事情,即引起了关注.那时他正在写长篇小说《荣恩堂》,并边写边收集膏盐方面的资料.2007年《荣恩堂》创作完成后,他就来到应城花了一个月时间查资料,并根据史料记载去看矿井、看碉堡、看庙址,发掘了一个故事原型,写出了创作大纲.后进行了长时间的创作素材收集和小说构思,2009年5月正式动笔写作,次年4月完成《大洞商》第一部40万字,在《芳草》上刊登,引起较好反响.2010年7月开始第二、三部创作,至今年8月27日杀青,9月28日全部修改完稿交出版社出版.
《大洞商》是一部120万字的长篇小说,“大洞商”是湖北省内对挖盐凿洞、卖膏贩盐的商人的称谓,小说以民国时期历史为背景,以应城实名讲述了大洞商们的致富史和矿工们的反抗洞商压迫、抗击日本侵略,争取自主自由与民族独立的辛酸史,展现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的宏大历史背景.作品立足应城膏盐矿这个点,辐射到武汉这个革命发源地,拓展到与徽商、晋商、申商的联系,具有很强张力,显得大气恢弘.
在与应城市作协文学作者的交流中,陈敬黎说,一个作家必须要有良知和责任,要通过作品体现出对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和对底层老百姓的关注,告诉社会应该怎么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要通过作家的孵化能力,促进人类和平、社会和谐.在写作过程中,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全身心投入,与小说人物休戚与共,流着眼泪写作,带着真情讲述,忘我创作,直写到腿子水肿、眼睛哭肿.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