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甜”—杨岭镇新农村建设掠影 |
应城网 2011-10-29 |
|
|
|
|
|
“盖高楼、住洋房、看有线电视、饮自来水、走马路、开商店……如今,咱农民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小日子越过越甜!”秋阳照耀下,应城市杨岭镇潘集村党支部书记孙保元望着村休闲活动场所完备的健身设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孙保元说,原来的潘集村,臭水沟、死荷塘,脏乱差,通过近两年的建设,填塘补路,街头破房全部焕然一新,门面都整齐划一,建成新居, 6个自然湾的通组公路全部通到家门口,群众也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作为全省8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之一,应城杨岭镇经过几年发展,八汤路沿线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走廊已经初具雏形.杨岭镇潘集村是八汤公路观光旅游走廊的一个重点村,这个村结合村情,先后开工建设了道路亮化、村民新区、村级绿化等10个新农村建设项目.
杨岭镇将新农村建设和西部旅游经济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工作稳步推进,在去年建设八汤路沿线6个试点村的基础上,今年向全镇推开,重点实施棉田、赵畈、吴集、明光等村的环境整治和生产发展.
如今,正在建设的潘集新农村安家工程,第一期规划拟兴建住房60套,投资400万元.目前已建成38套,每套在120至150平方米之间.该工程起点高、标准高,新区内还专门修建了休闲广场,场内健身器材齐全.
该镇通过狠抓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土地平整升级改造工程,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项目投资,改造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目前,八(角碑)汤(池)路沿线8万亩土地整治工程全部完工受益,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荫、路成行,道路晴雨通车,渠道全部硬化,过去的低产田变成了能用机械操作,旱涝保收的高产良田,农民们个个竖起大拇指,称赞镇政府办了一件民心工程.
为让农民增收,迅速改善生活,杨岭镇大力发展配套农家乐和农业生态养殖,重点依托杨岭特色山水资源发展小龙虾、香椿、紫甘薯等特色农业,努力把杨岭打造成集休闲、旅游和现代农业于一体的特色生态型镇.
杨岭镇祝墩村农民石旭军种植香椿1000多亩,年产香椿50万公斤.“香椿很受欢迎,附近也种植的不多.算是我们的特色,销路特别好.可收摘的香椿,时间一长,气温一高就容易变质腐烂,且在不同时期,价格变化太大,急需冷库.”
去年底,石旭军自筹500万元资金建冷库.“这座冷库有3个库房,总容积3600立方米,能储存100多万斤香椿.”石旭军说, “冷库运行后,可以在价格低的时候把香椿储存起来,等到价格高的时候再出手.高的时候,每斤可以卖到40多元,低的时候只有五六元一斤.”
石旭军还说,村里还有不少农产品基地,只要村民们愿意,都可以把农产品放到冷库里储藏.
杨岭镇明光村村民徐江平也是个能干人.他家20亩地,腾出了近4亩的山岗地用来种植葡萄.
徐江平种植葡萄已经有10多年了,去年他种植的大棚葡萄由于上市早,每公斤卖到16元,每亩纯收入可达1万元.前几年,徐江平对葡萄的种植技术完全是个“门外汉”,多亏了镇里科技扶贫干部和市农业局的技术人员及时指导他,帮助引进良种,改良肥料,提高产量,并结合葡萄邻近县市的区域优势,建议发展游客葡萄采摘体验以及葡萄早上市销售,拓宽了葡萄的销售渠道.
“我们充分利用应城市农业科技人员及当地能人懂科技、善用科技的特点,让他们把所学的种养科技及新的销售理念送到田间地头”.杨岭镇党委书记李碧华说.
在杨岭,尝到了科技甜头的农民搞特色种植的劲头特别大,目前,全镇发展金水梨、葡萄、香椿、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面积共计1.3万亩,2010年当地农民通过特色种养,人均年纯收入达到6685元.(张俐俐 徐娅丽)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