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财政给力文化建设惠民乐 |
应城网 2011-11-20 |
|
|
|
|
|
应城网11月20日讯(通讯员张武军 特约记者方应凯)日前,记者从应城市财政部门获悉,近年来,市财政局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今年1至10月,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达2545万元,同比增长28%.
支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项目建设.财政投入资金380万元修建了人民公园孔庙,每年从财政列支50万元,从体彩公益金中列支20万元,对建设公众开放的公益性全民健身场所项目,利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所建单位进行奖励.引进投资2260万元,将市老电影院改造成了与国际接轨的全省县市级首个多功能星级影城,引进投资1000万元将奥斯卡影宫建成集影视、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星级多功能娱乐中心.国家矿山公园、五龙寺宗教文化园、文化体育公园等文化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
支持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市财政部门通过争取上级支持、市镇两级财政投入、吸纳民间资本、招商引进等多种手段筹集资金,大力推进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把文化服务送到农民群众家门口.近年来,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建成农家书屋314家,综合文化站11处,农民体育健身点85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421个;先后投入资金270万元,为全市119个行政村安装篮球架119副,乒乓球台238副.常年免费放映广场电影和开展送戏、送电影、送科技图书的“文化三下乡”活动.今年到10月底已免费送戏下乡15场次,放映公益电影2397场,为基层群众送电脑200台、收音机200部,各类书籍3000多册,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健康”的生活需求.
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和文艺创作.市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对16个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基本摸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成功申报《汤池传说》、《膏雕记忆》、《杨河高跷》、《膏矿号子》为孝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筹备申报“湖北省膏雕文化艺术之乡”;文物保护方面,录入文物点324处,复查老文物点82处,新增加文物点242处,成功申报陶家湖遗址为重点国保单位,申报孔庙、红堂、红旗人民公社旧址、石膏矿第一分矿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立足打造应城文化品牌,弘扬蒲骚文化,文艺创作硕果累累.编辑出版了《送你一个吉祥》《美丽的应城我的家》《应城名胜》、《轮椅上的诗行》、《梦回家园》、《伏虎台》、《追风少年》、《梅宁关纪事》、《抗战精神》等30多部文集.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