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勇:岁月之墙上的光影 |
应城网 2012-1-8 |
|
|
|
|
|
湖北日报讯 ■ 李俊勇
我踏上文学这条道路,与我童年艰难的生活有着莫大的关系.我出生在应城市黄滩镇卢庙村一个普通的农家,从记事时起,父亲一直在外谋生.那正是大集体年代,我们梯次一般兄弟六人,包括妈妈和奶奶共8人,全家老的老,小的小,只有妈妈在生产队挣工分,每次分粮食,我家是分得最少的,所以我的童年生活异常艰难.
我五岁时,每天跟在哥哥的后面去上学.每天放学后都要拾柴、打猪草、搓绳子,那个时候,我最喜欢的事就是看书,而我能够看到的也只有几本小人书.为了能够看更多的书,我在小小村子里打听,谁家有什么书,我都要千方百计的弄到手,一睹为快.记得有个同学家里有一本《水浒传》,为了借到书,我足足的给他家打了三天的猪草,要知道那已经是深秋时节,每次下水捞猪草都冻得全身发抖.那个时候我的梦想是,如果我有一屋子的书该多好啊.我喜欢与书中的人物神游,对书的痴迷造就了我的性格.只可惜我生活的那个年代,学校时兴勤工俭学,天天搞劳动,我也就基本上成了被耽误了的一代.好在我喜欢看书,为现在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说起来也许有人不相信,我十二岁的时候,就开始投稿.有一天,我在一个同学家偶尔看见了一本《人民文学》杂志,里面有个约稿启事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我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写了个充其量也只能够算得上作文的短东西,从家里拿了个鸡蛋到供销社换几张信纸和信封,按照杂志上的地址投了出去;然后就在企盼中等回音,哪怕是接到编辑部的退稿信,我也会激动不已,这样的日子持续到我十五岁时中学毕业.那个时候,我最崇拜的作家是刘绍棠,要是能像他那样,发表的作品被选用到中学课本里,那该是多么美气的事啊.
对于文学的挚爱,导致我的学习成绩严重偏科,我的语文好,作文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是被老师当范文在课堂上宣读,数学就凄惨了.我一直以为自己的脑袋好,记忆超人,只要把语文和政治搞好就行,读文科考个大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谁知道后来高考成绩下来,我以四分之差与大学擦肩而过.
那时,我豪情满怀,壮志凌去,心想,考不上大学,那就当作家吧.白天,我和妈妈一起到生产队挣工分,夜晚,用一个墨水瓶做成一个小柴油灯看书和写作,有时候一个晚上要添几次油,第二天起床的时候,鼻子里面像烟囱一样漆黑.那时候我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下笔就想一鸣惊人,姚雪垠不是写了个《李自成》吗?我就写《洪秀全》吧!几年下来,我写的稿子足足有一人那么高,我还写过中、短篇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但是没有发表一篇.记得我搬家的时候,最多的东西就是编辑部的退稿信封和一大摞稿子.
写作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排遣寂寞的方式,更多的是温暖孤独灵魂的希冀.当暗夜来临的时候,我用心灵中那一簇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着自己的心路历程.文字在漫漫寒夜中成了我唯一的慰籍,当这些灵动鲜活的文字陪伴左右时,我的梦中就有了一抹青葱的绿洲.那里生长着我美丽的梦想,真诚的希冀和善良的祈愿.如果我没有那种与生俱来的热情,没有和文学结下这种不解之缘,没有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就不可能在那种艰难的环境里顽强地拼搏和不倦地追求.如果生命的痕迹能在岁月之墙上留下阳光的影子,那么我希望我所有的文字都是我留在岁月之墙上的一缕坚硬的光芒.(本文作者长篇小说《南来北往》入选“湖北农民作家丛书”)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