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的“新突围”(记者驻村日记) |
应城网 2012-1-8 |
|
|
|
|
|
应城网特约记者/刘勇
1月4日,星期三,晴,应城市汤池镇洪河村
汤池镇洪河村是我们“三万”工作组所驻扎的另一个村,该村也是新农村建设驻点村.由于毗邻汤池温泉,洪河村的发展十分不错.从应城城区出发,沿着汤八线,刚进入汤池镇,便可以看到沿路一个个正处丰收之际的草莓大棚和道路两旁统一规划、整齐漂亮的徽派建筑.
通过在村里走访,我了解到由于近年来汤池景区的不断扩大以及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洪河村的不少村民成为失地农民.据洪河村村干部介绍,目前该村一个有9个组,其中有1个组的32户农民全部失去土地(约110人),还有两个组的50户农民部分失去土地(约240人).千百年来,土地无疑是农民的命根子.没有了土地,村民们吃什么?靠什么发展?成为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然而在走访后发现,虽然没有了土地,但是洪河村的村民们却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式.在失去土地的困境面前,他们因地制宜,用各自擅长和适合的方式成功突围,成为失去土地却依然富裕的新型农民.
今年48岁的朱元德是洪河村的一位失地农民.虽然没有土地,但他却找到了新的出路.作为汤池温泉景区园林部的一名职工,他每个月有1200元的固定工资,而爱人彭娇娥也同样在汤池温泉的人力资源部上班,每月工资900元.“家里就我们老夫妻俩在,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妇都在外面打工.全家人一年的收入比种地要强.”而在洪河村,跟朱元德一样失去土地后就近到汤池温泉景区上班的农民一共有86人.他们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成功就近就业,找到新的出路.
汤池因温泉而闻名.洪河村的村民自然也不会放过温泉带来的商机.53岁的李社年家中只剩下他和老伴,子女们都在外面打工.因为没有土地,干了一辈子农活的他似乎一下子找不到出路了.然而每年络绎不绝的游客让他找到了商机——卖泳装!进入汤池镇,路边泳装摊子上五彩斑斓的泳装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没有了土地,总不能坐着等死吧!这活儿比种地轻松,一年赚个一两万元问题不大.”冬季正是景区的旅游旺季,接踵而至的游客也带火了老李的生意.对于这种新的发展方式的转变,他坦言挺好的.目前,洪河村跟老李一样失地后选择在街上卖泳装做生意的一共有40人.
洪河村68岁的张四贵因为景区扩建而失去了土地,但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还是离不开土地.今年他租种的1.5亩草莓喜获丰收.目前,洪河村选择租地种草莓的一共有12人,总面积达32亩.“种草莓收入还不错,每年9月中旬移栽,到次年的5月份,一共可以采摘5次,而且不愁销路.”泡温泉、摘草莓眼下正成为不少到汤池旅游的游客的“必修课”.除了种植草莓,汤池镇还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甲鱼养殖基地.“我们村目前养甲鱼的一共有30余户,其中失地农民有12户.”村干部告诉我,特色养殖已经成为汤池镇的一张“给力”名片.
除此之外,洪河村还有40余名失地农民选择外出打工.但更多的失地农民选择了留在家乡.“洪河村的泥瓦匠不少,加上汤池最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多,所以有将近200多名失地或半失地的农民选择了在本地打散工.”
如今,洪河村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通过在汤池温泉上班、在街上卖泳装做生意、搞特色种养殖、外出或留在本地打工找到出路.在失地困境面前,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成功突围,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