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上市访粮区]仅有粮补还不够——应城市访谈 |
湖北日报 2004-8-9 |
|
|
|
|
|
(2004-08-08 06:41:54)   记者杨礼兵 李保林 通讯员李真 郑毅 丁艳红
作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国家优质稻生产基地,应城市粮食播种面积10年前曾经达到105万亩,最高产量达到4.25亿公斤。近年来,播种面积、产量随粮价而跌,波幅在30%左右。
今年初,中央实施粮食补贴政策后,应城农民种粮热情高涨,仅早稻播种面积就较去年增长4.8万亩,眼下收获形势喜人,估计可产早稻1亿公斤。
7月23日,市委副书记胡益荣在受访时算了一笔账:按粮食保护价政策,今年早稻每公斤最低可卖1.40元,而去年每公斤只售0.9元,1亿公斤早稻即可增收约5000万元。加上今年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全市减少农村税赋1700多万元,农民人均减负38元;国家发放给农民的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合计1887万元,农民人均受惠38.5元。仅从这几项算账,应城农民种粮即可人均增收180多元。
但是,粮产区要真正按国家产业导向,把粮食生产发展成致富一方的产业,仅靠粮食补贴显然是不够的。
今年应城农民因价格政策因素,人均增收106元,比减负、粮补两项加起来还多近30元。近年来,粮产区农民减产减收的重要原因就是粮价。而粮价有它自身的市场规律。保护价高于市场价,实际上是让农民享受了价格差额补贴。
政策性补贴一旦走近农业生产,其形式是多样的,包括直补、良种补贴、保护价收购和农机补贴等。农民说,过去干部上门大多催粮逼款,现在干部上门却是发补贴。眼下,粮农最担心的是粮价保护政策能否持续下去。
应城市的领导们认识到了粮食生产的复杂性。他们在做好政策保障、提价保护等方面工作的同时,着力进行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抗灾救灾、农业执法、财政投入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全力扶持粮食生产。“种好一半谷”,优质粮食在市场上当然卖得俏。为此,应城市今年推广的都是高产优质的“舟优”、“嘉优”、“金优”系列水稻品种。与此同时,他们还重点推广水稻直播技术,不用育秧移栽,直接在整好的稻田播撒种子,产量可增15%左右。市农业局副局长肖爱金,去年直播30亩中国香稻获得成功。应城市今年将他的经验推广到6.8万亩中稻种植之中,预计可增收1020万元。
应城市农办副主任王碧春介绍,应城属低丘地区,易旱易涝,加上农田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水库病险,渠道淤塞,灌区萎缩,蓄水、排涝能力都很差,十天半月不下雨就干涸,降200毫米雨水至少要花半个月排涝。而水稻生产属高耗水产业,用水成本高。在应城,灌溉水源要从市外水库购买,每立方米需要6分至8分钱,而流到田里,要损失一半左右,有些农民种粮水费甚至达到1立方米2角钱。
为改变缺水现状,应城市去冬今春开挖了480多口新塘堰,市委、市政府规定,农民凡是增加1万立方米蓄水池,市财政以奖代补1000元。今年4月初出现少雨迹象后,应城市果断决策,不等不靠,提前1月部署抗旱,市财政拿出100多万元进行渠道清淤、买提水机械、作泵站电费,并从市外的高关、惠亭、郑家河3大水库,引水、搬水4000多万立方米,使缺水地及时种上了水稻。
应城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为粮食生产提供保障。
市财政局负责人介绍,今年,应城市、乡镇财政预算支农资金1200万元,较去年增加了200万元。同时,来自市农村信用联社的统计,截至6月底,应城农贷资金达1.2亿元,比去年增加了5000多万元。市农办透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正向粮产区倾斜,应城优质粮产业工程今年投资300多万元,进行低产低湖田改造。
面对这样那样的难度,应城市瞄准建立扶持粮食生产新机制的目标不动摇,展开多渠道为农业“输血”的新探索。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