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无缘奥运金牌 退役世界冠军追梦十年 |
武汉晨报 2004-9-9 |
|
|
|
|
|
【人物简历】
彭丽萍,1971年生,应城人,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获得者。
1988年以来,彭丽萍获得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第二届、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女子52公斤级冠军,并多次打破世界纪录。
1990年9月,她获得北京亚运会举重冠军。1992年,她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女杰”。1988年以来,她五次获得“湖北省十佳运动员”荣誉。
[印象]
眼前的冠军更像一位家庭主妇
9月6日,武昌阅马场首义园内。
背着黑色皮包,身着灰色T恤,彭丽萍笑得一脸谦和。当她款款走出时,很难想象,这就是连获12块金牌,威震体坛的举重世界冠军。
目前,彭丽萍在省首义路体育培训中心任教练。但很多人不知道,一向低调的她还有另外一个职务———应城市举重培训学校校长。那里共有18名学生。
“以前的房子在洪山体育馆冠军楼,最近小孩上学,到阅马场附近的龙井小区租了套房子。没时间整理,很乱。”彭丽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进巷子,爬楼梯,彭丽萍边走边介绍周围的情况,还不时与街坊微笑着打招呼。此时的她已完全褪尽运动场上的豪迈,和平常的家庭主妇并无两样。
她找了个塑料凳子坐下,慢慢聊开:现在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每天就是上班、下班。
[家乡]
她的名字和住址应城家喻户晓
以石膏矿产丰富而闻名的应城市,体育方面有着不俗成绩,但目前,能跻于世界冠军行列的仅有彭丽萍一人。在应城,她的名字家喻户晓,随便在大街上问个行人,十有八九都知道:彭丽萍老家,光明村78号。
在城市一角,光明村村头,有一栋两层楼房跃入眼帘。陪同记者的当地官员说,这栋楼被当地人称为“冠军楼”,那是1992年,由应城市政府、城中街道办事处和光明村一起出资,为彭家修建的。一楼右侧的墙壁上,一块牌子上刻着“世界女子举重冠军彭丽萍之家”。
彭树平是彭丽萍的哥哥,提起妹子一脸灿烂。
“记得最深刻的是她小时候就喜欢翻跟头、爬树,经常打个赤脚到处跑。当时父亲病了,家里经济很困难,但家里人很支持她按自己的兴趣去发展。”
当时,在光明小学上学的彭丽萍体育成绩很突出,在学校运动会上,参加的项目都获得好名次。当时,从应城市出去的省队举重运动员刘少军因伤回来,利用休息时间寻找苗子,并办了一个举重培训班带学生。就这样,在1985年,个子不高的彭丽萍进入了他的视野。不过,她最初并不被教练看好。因为她的手很小,在举重时虎口连杠铃都握不住。
小丽萍回家后,请妈妈和哥哥帮忙,找教练说情,终于留了下来。
[训练]
怕穿坏鞋子总是光脚训练
多年以后,很多教练回忆,每次训练时,小丽萍为了不把鞋子弄坏,总是把拖鞋脱下,光着脚板搞训练。
两个月后,命运给了小丽萍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因为一名队友受伤,又瘦又小的丽萍侥幸到五峰县参加了一次省级比赛,顽强的小丽萍一举获得40公斤级第二名。
从此,教练对她另眼相看,随后将她推荐到省队训练,再到国家队。
[比赛]
去过很多国家一次也没玩过
国家队训练很苦,夏天到辽宁、冬天到广东,不是在车上就是在训练场上,在北京呆的时间很少。从农村“奔”出来的彭丽萍很能吃苦,训练时很拼命。彭丽萍回忆,训练得最苦时,一天的举重量累计达到几吨。
彭丽萍说,当时,队里抓得很紧,每天除了训练就是训练,与外界很少接触。希望在退役后能有时间睡午觉,是她当时最大的心愿。
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去过不少国家和地区比赛的彭丽萍,在向记者谈及对国外的印象时,竟然交了“白卷”。她说,没时间到外面玩,训练太紧张了。
谈起那段历程时,彭丽萍印象最深刻的是,哥哥每月从家里送来10斤粮票和15元钱。后来,她的成绩上去后,她的生活和工资逐渐由国家提供,再后来,她的户口迁出来了。
[退役]
当教练员十年如一日
1994年,23岁的彭丽萍从国家队退役,停止训练,过起了上下班的平常生活。从此,十年如一日,每天5时30分起床出操,上班,指导学生训练……此前,她已担任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双重职务。
她带的6个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她把自己的理想全部倾注在孩子们身上。她时常把自己以前比赛的录像放给学生看,她说:“南方人的力量相对较小,只能从技术上去努力,所以,教练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彭丽萍说,与当运动员时相比,最大的感觉就是责任心强了。那时只负责自己的事,还有教练的关照,因此当时“很糊”。现在要对近10个孩子的成绩、训练、生活负责,“有时候整天都提心吊胆的,担心出事情。”
不称职的体校“校长”
采访中,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彭丽萍举重学校”。彭丽萍解释说,她对家乡的感情“难以形容”。
办学校的起因在彭丽萍看来很简单在省运动训练中心当教练时,她很少看到家乡应城输送学员。后来,在该市体委的关注下,终于于去年开始筹备这所举重训练学校。怀旧的彭丽萍因念及在光明小学的学习经历,终将培训班设在这所小学内。
应城体育中心主任兼该班教练叶俊义说,目前彭丽萍举重培训班上有18名学生,他们年龄均为10多岁,每天下午进行艰苦训练,目标是为国家输送高水平的运动员。
光明小学的墙壁上,贴着几个大字“刻苦训练,为国争光”,还有彭丽萍的巨幅彩照。
彭丽萍说,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她不仅要全身心投入省体育培训中心的教练工作,而且要照顾8岁的女儿。但一有时间,她尽量回去指导那些如她当年那样寻梦的孩子。“尽管如此,我还是一个不称职的教练,因为太忙了。”她有些愧疚地说。
[遗憾]
没能参加奥运会
2000年前,女子举重没有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所以,4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彭丽萍一直无缘奥运会冠军。这也成了她运动生涯中最大的遗憾。
生育孩子之后,她曾经为此作出过努力,恢复训练了很长一段时间,准备参加奥运会,但最终放弃了,“精力和年龄都不允许了”。
如今,满目苍翠的体育中心里,打出了“欢迎奥运健儿胜利归来”的大红横幅,这多少让彭丽萍有些失落。好在她仍然可以站在幕后,带领学生实现她的梦想。记者刘一川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