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勇:泥土中生长的农民作家 |
应城网 2012-2-27 |
|
|
|
|
|
应城网——孝感晚报2月26日讯(记者刘勇)立春刚过,蒲城大地虽然春寒料峭,但在李俊勇心里,文学的春天似乎早已阳光明媚.他告诉记者,这个春节他收到无数圈里圈外好友的祝福短信和电话,原因就是他的长篇小说《南来北往》入围“湖北农民作家丛书”并得以出版,而且小说还得到了众多文学大家的一致好评.元月份参加北京首发仪式回来后,李俊勇并没有就此停下自己追求文学梦想的脚步.“《南来北往》不是句号,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接下来我还会写出更多反映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李俊勇说.
艰辛文学路
1963年11月,李俊勇出生于应城市黄滩镇卢庙村一个穷苦家庭.有兄弟6人的他在家中排行老二.由于家里孩子多、条件差,李俊勇很小就担负起生活的重担.“每天一担猪草,雷打不动,如果完不成任务,母亲就会打屁股.下雨不能打猪草就要在家搓绳子.”
从小热爱文学的他,很早就展现出了自己在语文方面的天赋.因为每天要完成母亲布置的劳动任务,他只能利用在外面打猪草的机会偷偷看书.经常看得入迷忘记了回家的时间,有时也因为看书没完成劳动任务挨母亲的棍子.上中学前,李俊勇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的作文经常是老师在全班朗读的范文.回忆起中学时在家创作的情景,李俊勇记忆犹新,“那个时候在农村,我用一个墨水瓶装上柴油点着一写就是两三个小时,然后我妈总是说我,‘这一壶柴油又被你点光了’”.
由于没能考上大学,李俊勇高中毕业后不得不回家种田,此后,他在水库养过鱼,当过乡镇宣传干事和报社记者,做过水电站站长,还曾经南下到广东打工.
“但是无论做什么,我都没有放下过手中这支笔!”他一直坚持写散文、写诗歌、写戏剧,写小说,四处投稿,其中有不少作品发表.虽然稿费微乎其微,他却一直坚持读书写作,也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用手中的笔改变自己的命运.工作后,他有时甚至将每月工资的一大半用来买书,这让他的生活捉襟见肘.
1998年3月,已经是水利局职工的李俊勇在应城的母亲河——大富水上的八斗山水电站当站长.曾经一度因为水电站停业,李俊勇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成为千千万万农民工中的一员.然而到达广东东莞的当天,他便遭遇迎头一击,被几个保安以查暂住证为由关了一晚上.这次难忘的经历让他萌发了写一部长篇小说的念头,这就是后来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来北往》中的最开始的情节,小说中的很多故事情节都是他的亲身经历.
2009年4月,李俊勇参加省作协作家培训班,作为孝感7个县市区唯一的农民作家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南来北往》入选“湖北农民作家扶持计划”.在一路的嘲笑与质疑声中,李俊勇一直坚持到现在.
他先后在《农民日报》、《长江文艺》、《新作家》、《湖北日报》、《孝感日报》和网络上发表作品100多篇,并有作品获得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出版了中篇小说集《青春岁月》和长篇小说《南来北往》.如今妻儿已由最初的不太理解,转变到为他而骄傲.身边的朋友也对他的坚持竖起了大拇指.
作品反映真实农村
现在,虽然在文学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管白天工作有多忙,李俊勇依然坚持每天晚上在电脑上写上几个小时.他说,写作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时候灵感来了他甚至会写到凌晨四五点,即使已经睡觉,如果突然想起什么就会半夜起床创作,他的这种写作习惯,还多次被老婆说成是“发神经”.
虽然搬到城里多年,已经熟练的农活也不常做了,但李俊勇坦言,自己的身份从来没变过,自己一直都是农民.“我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是一个农民,即使现在到了城里,每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农村.我喜欢到熟悉的乡村去走一走、转一转,这会让我感觉到心胸更开阔,同时也可以搜集更多的创作素材.”李俊勇甚至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过这样的设想:“老了之后我还是会回老家,搞一块地,有自己的房子、菜地,养养狗,写些文字.”
李俊勇的作品中,描写的都是农村基层小人物的命运.他将创作融入到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平时,他经常去农村采风,搜集创作素材,力求反映最真实的农村.
谈到自己的长篇小说《南来北往》的创作过程,李俊勇颇有些激动.据他介绍,小说初稿6万余字经过一遍遍的修改,最终增加到了24万余字.由于是在电脑上创作,初稿刚完成时,一次电脑中毒让他的稿件全部丢失.李俊勇形容当时的心情就像是丢失了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心痛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慢慢靠着回忆一点点地重新写了出来.
文字实现美好愿望
《湖北农民作家丛书》是省作家协会联合长江出版集团实施“湖北农民作家扶持计划”取得的丰硕成果.该计划于2009年4月启动,历时3年.经过省内著名编辑、作家、评论家、教授的遴选和评定,李俊勇的长篇小说《南来北往》最终入围该丛书.
《南来北往》共计24万字,描写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李明浩”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的打工经历和创业历程.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李明浩”及其同村的同龄人,先是离开家乡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东莞、广州打工,在经历了一段艰辛和曲折的人生之路后,他们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始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的新的创业生活.小说中的大部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来自现实生活,部分情节甚至是李俊勇的亲身经历.
李俊勇说,改变农村的落后现状一直是他的梦想和期望,但是在现实中目前还无法实现,只好把美好愿望寄托在作品中.对于如今农村中青年流失,农民盲目进城,留守现象严重,拜金主义盛行等情况,李俊勇也表现出几分自己的担心.更让李俊勇担心的还是和他一样怀有文学梦的农村青年,李俊勇说现在对文学感兴趣的农村青年越来越少,都出去打工挣钱了.现在党和政府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普及农家书屋,农村文化生活环境正在逐渐改善.
在文学这条道路上,李俊勇将执著前行,“我一生痴迷文学,肯定是不会停下来了.我很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努力地多写几本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